《山本周五郎文集》读后感2000字

文/魏大海。山本周五郎本姓清水,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出生,1967年在横滨的工作室逝世,卒年63岁。周五郎22岁时创作的短篇小说《须磨寺附近》入选《文艺春秋》杂志征文,发表时因故署名“山本周五郎”,之后便用作笔名。山本周五郎文坛好友不多,他喜欢的日本作家是中原中也和太宰治。

说到这位日本读者异常熟悉的传奇式作家,中国读者或许并不了解。但是若说明黑泽明电影改编依据的小说原作多出自周五郎之手,大家便恍然大悟。

此次翻译出版的6部山本周五郎作品,除《日本妇道记》(由31个短篇构成,此次翻译的是新潮文库收录的11篇),几乎全部与黑泽明的电影改编相关(参照原善代序)。中国读者有幸接触与黑泽明电影密切相关的山本周五郎的文学世界,实缘起于对日本电影十分熟悉、情有独钟的黄文杰博士。正是他提起了这个选题。关于山本周五郎小说与黑泽明电影的密切关联性,原善的“代序”也做了十分细致精彩的读解。

但是编者必须说说自己对周五郎文学的一点儿感触,不说如鲠在喉。

《山本周五郎文集》.jpg

周五郎的文学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本质是什么?通过人物、故事劝善惩恶?传授知识?探究表现技法?有人说,小说是描绘真实的生活、发现生活的问题;又有人说小说是突破思考的局限,把真实的世界展现给读者;也有人认为优秀的小说是不断创发隐喻和寓言的过程,陌生化是其重要的手段。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公司职员早上起来无缘无故变成了一只甲虫,读者将之解读为工业社会予人的摧残和异化。又有说法称,伟大的小说家关注并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优秀作品提出的问题具有永恒价值。优秀的小说家应该永远保持实验性和开放性,对世界永远保持怀疑和好奇,无论通过讽刺还是梦幻的手法,还是借助音乐性叙事修辞,最终都让作品成为刺破确定性的那根针。

然而用这些标准判识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未免过于苛刻。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一个说法十分有趣。他认为小说不能忽视故事、情节和结构——结构的趣旨在于故事的组合方式、结构的巧妙或建筑式的美感。文学之中,最具结构性美感的样式正是小说。排除了结构的趣旨,无异于舍弃了小说形式拥有的特权。在文学巨匠谷崎眼中,利用小说形式的特权讲好故事才是判识小说家的首要标准。这种说法对与不对另当别论。不妨说,山本周五郎正是符合谷崎的判识标准的小说家。

山本周五郎自然也在小说中涉及对人物心理的揭示、社会伦理道德的宣扬乃至说教。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周五郎是个讲究结构、会抖包袱的故事高手!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都有生动的人物关系纠葛和真实的心理描绘,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通通有一个十分巧妙的包袱,适时地抖现给读者,令读者唏嘘感动不已。相信中国读者只要读上一两篇,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作为6卷本主编,不忌“王婆卖瓜”。

建议读者在进入其文学世界之时先读《日本妇道记》。若干短篇中出现的人物原型,据说是他不事张扬、颇具日本妇人善行美德的妻子。《日本妇道记》被收入新潮文库时,作者亲自选定11篇为定本的篇目。篇篇感人!篇篇精彩!虽然这些小说出版的时期有点儿敏感,但是并没有直接涉及现代战争的表现。有趣的是,中国“贤妻良母”的说法在日本是“良妻贤母”。作文www.yuananren.com日本学者小山静子在《良妻贤母规范》中提到明治初期的女性教育和母亲的作用。她说“良妻贤母”的意识形态确立于公教育体制成立的世纪转换期,适用于近代式“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对近代社会的形成不可或缺。

涉及“妇道”这一话题,日本学界也有种种争议。读者不妨通过周五郎笔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了解日本传统“妇道”的真义。这本书就像国内翻译了若干版本的《武士道》(新渡户稻造著),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和日本人。

编者之所以着重提起《日本妇道记》,乃因首先受到的强烈震撼正是这部作品带来的。二十世纪前期近乎同期出版的同类作品尚有熊谷巽堂的《日本列女传》(明治出版社,1913)、德富猪一郎的《日本名妇传》(主妇之友社,1928)、菊池宽的《日本名妇传》(妇女界社,1935)和龙居松之助的《日本名妇传》(北斗书房,1937)等,世人评价不一。对此,日本学者竹添敦子的研究十分重要,她说其他相关作品是有争议的,而周五郎的《日本妇道记》全然不受时局之影响,其中没有一篇是迎合战争时局的作品。这个评价不低。

另外,强调《日本妇道记》,并没有矮化其他作品之意。本次选译的6部作品,几乎都是短篇小说的锦集,可以说各有各的特色,却有前面提到的共通特征——即具有巧妙的包袱和绝佳的故事结构!

还有人说,读山本的小说之前要有会落泪的心理准备。不多叙。请君欣赏。

《《山本周五郎文集》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蛊真人》读后感500字

2:《走出非洲》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