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书我是越读越喜欢。在严谨却不失阅读性的文字中,让我透过汉朝分裂后这段混乱的时期,看到了其中闪耀的文化和制度光辉,更憧憬于其中孕育着的下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如书中所说,在“南方的奋起”的这个时期,是中华文明历史上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而在我看来,这个低谷中的风光依然美丽和动人,其意义也不凡。想到这里,我就收起了马上想翻开下一卷的冲动,把此卷的收获与感悟好好的写下来。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书看就了语言习惯都快被作者同化了),汉末的分裂与混乱,由于在世界历史上与罗马的国的崩坏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而看起来又极其相似,因此被很多学者共同研究。但是在实质上,汉末的分裂与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完全不同的。支持这个结论的最大证据,就是其分裂后的结果。汉末的分裂与动乱,包括三国以及“五胡乱华”,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统一而辉煌的唐帝国,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而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欧洲各国就已经固化,再也没有统一,至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就算到了今天,欧盟也仅仅是在苦苦挣扎,不知路在何方。
除了结果之外,还有几个方面体现了其中的不同:其一是在混乱的年代,分裂的南北政权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其中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南北的文化制度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最终在统一的隋唐再一次汇合;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分裂出去之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制度,再也没有回去的迹象了。这个依然是依附于国家的统一之上。其二是就算在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参与动乱的少数民族也是先汉化了的少数民族,他们是追随汉族的叛乱者争夺政权,其目的也是建立一个同样的汉族式的政权,其本身就是向往和接受汉族先进文明的,因此本质上是一场内乱,接棒者是汉族文明本身。而罗马帝国的覆灭,则是纯正的“蛮族入侵”,而蛮族入侵后建立的政权也非罗马式的,其接棒者再非罗马文明,而如现在所见分裂成各个民族国家的不同文明。其三是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形成了真正的封建主义,封建领主直接统辖了基层的人民,造成了国家政权与人民的分割。而就算汉末天灾人祸交加,在地方势力抬头,大地主大庄园庇护了大量的流民的情况下,国家政权依然没有与之妥协,而是逐渐与其抢夺基层控制权,最终也为后来的强盛打下基础。其四是欧洲分裂后,各国基本形成了独立而封闭的个体政权,与外界以及相互之间交流极少;而汉末的混乱,中原分裂为多个政权后,依然不妨碍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是中原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法显向西域,授法向东方的交流,反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因此,正是由于这样多的区别,我们不应该将东西方这个混乱的时代视为同一,西方世界在混乱后束手无策很长一段时间,而东方文明在混乱中孕育了伟大的新生,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后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直接的体现就是动员能力。在汉末到西晋统一的这一百二十年间,天下的户口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这其中有动乱死亡的人口,也有大量流民失去土地而托庇与豪族,国家不再能掌握的原因。由于分裂时期的各个政权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提高综合国力增强自身实力就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要把控制力落实到基层。他们第一个办法是土地制度。将国有土地分给人民,通过土地来吸附住人,从而掌握他们。曹魏的屯田制度,东晋的占田课田制度以及北魏的均田制,都是在不通条件下遵循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然而仅仅通过土地制度,还是没有办法恢复到汉朝时期可以收人头税的情况,因为豪族对于基层自治的破坏,导致了国家还是无法真正掌握到每一个人,因此税收只能是户税。这种情况到了北魏时期推行的乡里三长制,通过国家争取强力与地方势力争夺基层的控制权,才有了好转。而国家政权通过再次掌握基层的控制权,为后来隋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西方世界所谓政府放任人民自由的那一套理论,在和平时期看似美好,但在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甚至只是在竞争激烈或者面对突发危机的时刻,作文www.yuananren.com这些描绘出来的美好愿景就会被显示残酷的击碎。这次疫情体现出来的中国和西方世界动员能力的差异,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引申开去,前些年被某些人一直大肆攻击的现在我国的户籍制度,其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留下的很有意义的东西。因为户籍配合上学籍以及其他制度,加之国家在基层设立的各种组织,是国家控制和掌握基层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失去其中任何一个基层就会松动,到了真正需要动员的时候,就悔之晚矣。所以现在我相信,任何鼓吹撤销户籍以及基层组织的行为,不是蠢就是坏。
最后一点有意思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以及其于佛道两家的互相影响。汉朝通西域以来,印度与中原联系的通道就逐渐打开,此时佛教徒在中原往往是以方士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形成有组织和影响力的团体。而佛教真正开始在中国传播兴盛,则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二世纪中期佛教在印度开始进入巅峰阶段,其教义开始完善,影响力逐渐增强,辐射到了中亚以及西域各国;二是汉末的混乱造成儒家思想的衰落,黄老思想再次占据上风,佛教得以借黄老释义,进入高层的清谈,从而影响力开始彰显。最为著名的就是东晋时期谢安、王羲之等人的好友支遁大师。
而在佛教本土化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真经”。由于佛教是印度经西域各国传来,其教义经文先从梵文翻译为胡文,再译为汉文,期间大量释义模糊甚至误差,给中原的僧侣造成了极大困扰,于是便有了西行求取真经的行为。在三藏法师之前三百年,法显大师就已经到过印度,并从斯里兰卡坐船而回,由此可见在中原佛教传播初期,其教义还是吸收学习印度为主。到了印度佛教衰落,中原佛教逐渐成熟,取经的行为才告一段落。历史记载,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了170名,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可见原佛教为之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
在佛教本土化完成后,尤其是制度、戒律逐渐成熟以后,道教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学习,逐渐转向了平和。于是太平道、天师道、五斗米道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依靠秘密结社和公然造反对抗政府的原始道教组织逐渐消亡,最终在唐朝时期全然摆脱了好斗的印记,成为了以飞升为目标的民间公开团体,并时常服务于政权需要。
在此卷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然后最让我振奋的,依然是这个混乱的时代孕育的希望和未来。在这个时期,中华文明在混乱中涅槃重生走向辉煌。同样我也相信,正是这样民族强大的基因,必定让经历了一百年屈辱后的我们,能坚定地在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