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遗产》读后感1000字

作者以这些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遗产的事件为案例,串联起一系列话题。

首先,作者先说明了死后人们以某种形式的悼念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习惯。“关怀文化中,人们相信死者仍然存在于某种精神领域,他们仍然需要我们以某种方式照顾他们。”其次,引出了数字时代的特征:你在网上的任何行动都可能留下踪迹,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输入文字,分享照片,毫无疑问,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网络而生活。确实,这些东西可能都是无形的,有些人可能觉得它们不是与实物财产一样的遗产,但是它们也不像你个人的日记一样,可能只会留在家里的角落,你在网上的痕迹,哪怕在个体去世后,依旧活在大众的视野中,接受着人们的审视和评论。以及,这些网上遗产往往与互联网公司的政策有关,所以作者在案例中也提到了很多互联网巨头。Facebook一直在不断改进对待死亡用户的方式。普通人在面对它们的条款时,有时能够争取到自身的权利,但有时也会失败。

《网上遗产》.jpg

1.当个体死后,它的页面应该怎么处理?(一般为设置为不可更改,只允许好友访问的纪念版)

-家属是否应该有权更改逝者的页面信息?如果家属不告知网站管理人,是否有权利用账号密码登录和更改(此时的逝者不再是自然人,是否还有隐私权);如果家属无权访问,是否可以申请增加许可,以了解逝者的生平故事;如果不是家属而是制定了遗传管理人?

-隐私权:在互联网上,一方面你把个人故事都发布在网上,让别人了解你,另一方面,你又利用各种隐私设置把个人的生活部分展现,打造出自我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模样。如果逝者去世,他的隐私权是否应该得到延续?此时父母拥有了最大管理权,可以了解了曾近那些被屏蔽的故事;木乃伊是否有隐私权?

-欧盟2018年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法人”并没有随着死亡的到来而消失。尊严、正直和自主性确实能在死亡后继续存在。

2.管理网上遗产是一种巨大责任

-有一些网上公墓,但是公墓能够持续运营多久,它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变相收费,甚至关闭网站?哪怕是facebook这类大型网站,谁能保证它可以持续多久。届时,所有网上的信息,该何去何从。互联网并不是一永久的代名词。虽然我们现在把各种云服务吹得天花乱坠,但是万一有一天服务器没了呢,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所有的网上遗产都会一夜丧失。

-哪怕是一些目前看似能够持久的网站,有人能够去整理其中的照片、邮件,去回复上面的留言也是一件耗费很多精力的事,这种坚持能够持续多久?

3.如何保留逝者的声音

-AI,生者可以与死者虚拟对话,可是这个对话者真的是逝者吗?

-逝者生前主动创造影像、文字来为做好准备

4.父母是否有权利在社交网站晒出孩子的照片,提前为孩子产生网上遗产。在孩子长大后,是否会对这一切提出质疑?作者:荔枝梨汁

《《网上遗产》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向阳而生》读后感500字

2:《喵懂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