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选集》读后感1000字

“有意而言”这则理念贯穿着苏轼的一生,他早年时便提出“有意而言”作为自己写文章需遵循的准则。他说:“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古之言者,尽意而不求于言,信己而不役于人。”“言尽意”始终是每个书写者的追求。历经仕宦,苏轼愈发肯定“有意为言”的诗学理念,并且将“有意为言”的文艺观涵盖于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鉴赏主张和审美理想等多个方面。其晚年总结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有意而言”始终是苏轼最为重要、且一直奉行的文艺理念。

《苏轼选集》.jpg

“意”在一开始便因为其复杂的多义性先天茁壮,后继乏力,被泾渭分明的“志”与“情”逐步瓜分。但是我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意”为了诗学本体论的完整性而弥补了“志”与“情”双方未触及的空白。有趣的是,在双峰对峙的格局形成之后,“志”与“情”却增加了对“意”的使用频率,以此丰富自己的延展义。因为“诗言意”本身就与“缘情”、“言志”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所以“意”成为破局的关键。

什么是“意”,我们可能暂时没有办法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恰如盲人摸象,强调“意”的某些的特质必然会走向以偏概全,陷入被种种“非意”的情况所干扰的局面。“意”并不是创作意图或意旨,有了创作意图或意旨,或者说“胸有成竹”,也并不能立刻写出挥洒自如的文字。“意”并非“人之所欲言”,因为人之所欲尚且分为外力强迫或者主观要求,不得不为、或者可不为而为之。

苏轼反对这种“有作文之意”或“初有定质”的写作模式,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自云:“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作文www.yuananren.com但是,“意”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师心自用、主观臆断式的随意而言。有时“人之所欲”与“己之所欲”不能分得十分明确,“戴着镣铐跳舞”偶尔也能够琢磨出点“意”来,因为产生创作冲动或者创作意图的“意”与真正下笔时的“意”并不完全相同,如发源之水,并非一泻千里,飞流直下,其流向还需要凭依山峦之势,自然流淌。

现如今之作文,品评标准之高要便是“立意第一”,然而“立意”却成为升华格调之“志”的代名词,“意”和“志”混为一谈。圣贤之道的“志”与绮靡感性的“情”好比方圆相对、阴阳两极,不能相融。“诗言志”与“诗缘情”双峰对立,作为本体论而凸显的中国诗学两种最为基本的诗学观念。急切于开枝散叶,“志”与“情”纷纷选择将核心概念高度凝练,因此,它们不约而同地抛弃了与其所同出的“意”,剥夺了“意”在诗学本体论上应有的地位。可是矫枉过正,“诗缘情”在阻抗有明显卫道色彩的“言志”诗教时,把那些尚未达到社会志向或政治教化高度的个人之意识、意志不加以区别,也一并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同样地,为了扭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也把那些有别于靡靡之音的、着眼于吟咏性情的“情”舍弃了。

《《苏轼选集》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00字

2:《一生为一件事而来》读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