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读后感600字

作者:接高飞小能手

王水照先生评价本书是“以普及读物而优入学术著作之林”。优秀的学术著作也应该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的。

或许最应该借鉴的是朱刚教授的一些研究角度和论述方法。法无定法,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其中当然要有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恐怕就是文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苏轼十讲》.jpg

诚然,这本书的论述范围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党争、禅宗等方面也是作者向来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实属必然,但如何更好地有机结合并非易事。这个问题对于宋代文学研究而言,更加值得深思。

书中p333关于苏轼和沈括关系的一段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引文,其实作者漏引了一句,“轼益薄其为人。”这就意味着苏轼并没对沈括曾经的陷害真正释怀,原书p334却说,“他们的关系改善了。”再者说,沈括对苏轼的陷害本身就存疑,《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质疑了这一事实的可靠性。

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看起来似乎是新书,但成书的过程并不新。另外,全书的行文风格更倾向于是一个讲稿,所以引文不精确尚可原谅。但是,漏引了一句后导出的结论完全是相反的…因为这一部分是在讲苏轼和敌人最后也能相处很好的事情,就有点“带着自身目的和预设搜集材料”的嫌疑…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照理说编辑是有义务把引文再进行核对一遍的,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漏引的问题。因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当然也没有必要抓住一点点问题不放。希望才疏学浅的我以后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但是,对于材料的辨伪以及处理利用方式是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苏轼十讲》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第五项修炼》读后感800字

2:《诡异博物馆》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