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1500字

《麦芒上的圣言》最初是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哲学系教授吴飞的硕士论文。全书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的形式,深入到上世纪末某个华北农村天主教群体的生活中,刻画了他们信仰的各侧面。

在书中,吴飞几乎只关注了一个焦点:身份。

天主教教友们与大教人(泛指非天主教信仰的其余人等),在具体的生活节律、规范上有着怎样的区别?当地的天主教教会与教友们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大教人如何看待当地的教友?教友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天主教教徒身份和外人对这种身份的不理解和些许误解?

将所有问题归结起来,核心在于:是什么使得当地的天主教教友对自己的教徒身份产生了认同?

对问题的解释,在吴飞看来,主要有两个维度。

《麦芒上的圣言》.jpg

第一个维度,是天主教教会的“技术”。“技术”是吴飞在书中常常使用的一个带有强烈福柯色彩的术语,泛指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完成了达到了某种特定效果的常态化的、已经形成了一定形态的行为。天主教的“技术”,在这个村庄中有着神圣与世俗的两面性,而且这两面性是可以截然相区分开来的。在世俗层面上,自从第一位传教士到达当地为止,天主教教会就在当地开办学校、医院,或是在危急时施粥救济民众,许多村民坦言自己的祖上就是因为得到了天主教的物质帮助因而奉教的。在神圣层面上,天主教的仪式、信仰使得教友们得到精神上的归宿,并通过这些仪式使教友们定期聚集到一起,强化了教友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在这个维度上,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友们的世俗生活和信仰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他们会主动去维护圣俗间的距离。比如在梵二改革后,天主教教会在各地都开始使用当地语言做弥撒和布道,并且拆除了教堂中的栏杆,整体向着亲民、世俗化的方向改革,而当地的村民却对这一改革提出了质疑和反抗,并用“是否会做拉丁语弥撒”来评判一位神父是否合格。正是在这里,吴飞看到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关键区别:天主教是一种在教堂里的宗教,而新教是一种在生活里的宗教。作为天主教的信徒,当地的教友需要这种在教堂中的特殊的与神圣之间的距离感来维护自身对上帝的信仰,通过人神地位的悬殊来追求神圣感的存在,确信被拯救的可能性。而当走出教堂之后,教友们的生活却主要地归于世俗,在寻常生活里,信仰的元素是稀微的,即使是他们天主教化了的葬礼等重要仪式中,也是在保存其中国传统的社会凝聚功能的前提下对于某些次要环节的步骤(比如烧纸)和具体的解释方式做出了改变。

第二个维度,是集体身份塑造的叙事技术。这里,一方面吴飞发现村民中的信仰精英(神父以及虔诚的知识分子信徒等)通过在日常谈话中对集体叙事方向的引导和地方志、教会志编纂等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塑造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因信仰而饱经苦难的天主教社群的形象,借此来强化教友们对这一共同体的归属感。作文www.yuananren.com而另一方面,吴飞也有趣地发现了,村民们在实际的私人记忆中,其实知道这种遭受苦难的集体形象是被夸大的,在很多历史事件里苦难只是个人的苦难而非作为天主教中一员所背负的苦难,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试图调和这种矛盾,而是很好地做到了使两种对历史的解释模式在自己身上共存,在一些严肃的、集体的讨论中,他们的历史观是天主教的,而在更多的私人对话中,他们的历史观又是个人的。

就像李猛在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是不成熟的。在书里,吴飞直接地呈现了大段大段的采访素材,而理论性的总结其实是不足、并且未经过足够推导因而看起来是有些过于简单直白的。他提出的问题多过于通过这本书他能够解决的问题,他试图解决一个有关信仰群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却似乎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关于民众集体身份的制造、历史叙事的视角和苦难的归属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当称赞吴飞在这里的坦诚。他没有为了追求理论性而超出事实去做一些过度的幻想,他也没有为了针对性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裁剪掉他在教友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更加重要、更加引人深思的部分。因此,这本书与其说是解答性的,不如说是启发性的。作者:沈阑

《《麦芒上的圣言》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麦家《解密》读后感1000字

2:《亲子关系的重建》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