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弟子》读后感3000字

走入儒学生活世界,体悟孔门传世精神。

一、缘起

一开始接触傅佩荣先生,是看到玲琅满目的《傅佩荣讲xxx》,心下不喜,觉得可能又是一位一知半解的“国学大师”。但是我越深入了解,越是震惊。

傅佩荣先生不仅对中国哲学如数家珍,而且对西方哲学也有很深的造诣,是地地道道的国学大师。

傅先生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与耶鲁大学。博士期间师从余英时先生。单就学术训练而言,就令人景仰。耶鲁大学人文学课胜于哈弗,余英时先生更是全球汉学界的泰斗人物。更不必说傅先生对儒家哲学又开创一家之言。以“真诚”解释“仁”,以“人性向善”解释“性善”。这些说法别开生面,新学者之耳目,启后辈以深思。

傅先生治学风格,除了强调严谨,还非常注重与经验相符合,不能违背人们的常识。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傅先生以前的解读中,都翻译成“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言下之意是要告诫莘莘学子,学习要经常复习,经常复习能够感到快乐。可是,读者们扪心自问,有谁是学习了以后经常复习而感到快乐的。就我所知,很少很少,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包括我),都觉得复习很枯燥,无聊。那是孔子说错了吗,还是我们理解错了?当然是我们理解错了。

傅先生考证说,“学而时习之”的“时”不是“经常”的意思,而是“适当的时机”之意。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学习,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实践一下、运用一下,不也是很快乐吗?”我仔细一想,果然是,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在合适的地方用到,确实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傅先生的解读,让我拨云见日,此种精妙的解释,在傅先生书中,俯拾皆是。

《孔门十弟子》.jpg

二、孔门的生活世界

回到《孔门十弟子》一书,此书虽然还是对《论语》老调重弹,但是角度却别有新意。

回想我初读论语的时候,只注重理解“子曰”里面的话,至于孔子是对谁说的,往往忽略。这样的读法对道理的普遍性有所体认,但是却遮蔽了孔子解答学生疑问的具体性。读到的往往是空洞的教条,而非有智长者告诉你的人生经验。

而傅先生将孔子各个弟子单独拎出来各成一篇,通过塑造活生生的弟子形象,再以此为契机来了解孔子,就把刻板的道德教化,转化为鲜明活泼的生活情景了。这种生活情景颇为有趣,就像今天的段子一样。

略举几例:孔子有一个著名的弟子叫子贡。子贡善言辞,性机敏。但是也有一些小缺点,喜欢议论、评价别人,有时候还带着点讥讽,也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的话。

《论语·宪问篇》说“子贡方人”。“方”就是讥评的意思。

有一次子贡评价别人,孔子就听到了,孔子就说: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翻译成现在的流行话就是。“呦,你小子牛逼了哈,不抓紧时间学习,在这哔哔赖赖。我都没时间干这些,你倒有时间,你比我强了吗?”

还有一次更有趣。子贡喜欢评价别人,竟然评价到孔子头上,评价到孔子头上还不算,关键还让孔子听见了,孔子听见还不是最尴尬的,作文www.yuananren.com最尴尬的是孔子把子贡叫进来当面对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你想想你在背后说了导师(领导)坏话,传到导师(领导)耳朵里,然后把你叫到办公室里和你对质。这种场面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想想都替子贡难受。

孔子说,“你呀,你以为我仅仅只是学的多记的多吗?”

要是我们,要是一般的学生,肯定唯唯诺诺地说“不是不是,老师您天赋异禀...(此处省略一万字溢美之词)绝对不是仅仅记性好,是我鲁钝,不知天高地厚。balabala”

子贡的回答又显示出他一个有趣的性格----厚脸皮。且看子贡的回答“然,非与。”子贡的意思是“当然啊,”然后又觉得哪里不对,弱弱的问了一句“难道不是吗?”

原文:《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知道子贡有议论别人这个癖好,我们怎么能够读出这么丰富的意思和感受呢?如果不把有关子贡的篇章单独整理出来研究,又怎能总结出子贡的这个性格呢?

刚刚说到子贡喜欢评论别人,喜欢评论别人的人往往自视甚高,也喜欢听别人的夸赞。

有一次子贡就问孔子,“老师,你觉得我怎么样啊,优秀不优秀?”孔子说:“你啊,可以成为一种‘器皿’。”

在孔子的思想里,器皿是一种限定作用,成为了杯子就不能成为椅子。但是君子没有什么限定,既可以是管法律,也可以管财务,也可以是其它等等。所以说“君子不器。"类似于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无形。”

子贡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一般学生到了这种程度,就知道这是老师在批评自己了,按照情理应该面露惭色,退而修己。

但是子贡不一样,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问孔子”老师,那你说我是什么器皿啊?“孔子只好中肯的回答他“你是一种非常好的器皿。”

原文:《论语·公冶长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注释: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瑚琏,祭祀用的精美器皿。

我要是孔子,我就很纳闷,明明我是想批评一下子贡,咱们好像反而变成夸他了...

子贡不是喜欢评论别人吗?孔子有一次就以其人之道反正其人之身,问他”你觉得你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啊?“颜回是孔门中最优秀的弟子,是其它弟子的楷模。子贡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如,赶忙说”我哪敢和颜回比较啊?颜回知道一个道理可以发挥十个,我呢,知道一个道理能发挥两个。“他的意思是,颜回虽然厉害,但我也不差啊,自信,厚脸皮,甚至还有点小自恋。

原文:《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像这样的段子在论语中数不胜数,尤其是宰予,简直是段子生产机,限于篇幅,我就不展开了。如果有兴趣知道,可以留言给我,我另外写一篇。

不过论语也不只是“段子汇编”,还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人的父母去世,子女都要守丧三年,以表哀思。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也守丧了三年,然而也是这位子贡,在三年期满之后,感于老师对自己的恩情,觉得三年太短了,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于是独自又到孔子墓旁,修了一座简陋的小屋,又独守了三年。之后到各地宣扬孔子对教诲,司马迁说,孔子思想影响如此博大,子贡有一大半的功劳。

三、《论语》的读书法

论语是语录体,而且在编排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系统性,而且论语作者在记录的时候,缺失了很多重要的背景信息,也就是我们说的“上下文”。读者读的时候不容易找到共鸣,于是就需要有前辈帮我们梳理脉络,补充背景,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场景。

傅先生《孔门十弟子》此书,就通过孔子子弟这一条线索,重新将《论语》整理。构建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完美的弟子,展现了孔子与弟子的生活世界。经典的力量不只是道理的宣扬,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对道理的认同和向往。让经典活在自己身上。

傅先生通过这本书,一方面给予了我们一条思路去读论语,即以孔子的某一弟子为中心,搜集所有与之相关的段落汇集在一起,比较阅读。另一方面给予了我们一些理解和解读的范例,供我们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往下走。比如前文我对子贡爱评论别人与厚脸皮的发挥,有两则见于此书,有两则为我自寻。

好书都是既授之于渔,又授之于鱼的。傅先生在此书中讲解的内容是鱼,而渔就是先生写成此书的思路和方法。此书作为儒家入门是最好的读物,若意犹未尽,便可由此进一步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哲学》,然后以现代学者的理解为基石,进入《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及其它前人著述。以此盈科而进,登堂入室,继往开来,亦不远矣。

《《孔门十弟子》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1000字

2:麦家解密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