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我读《红楼梦》应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以往只接触过连环画或者电视剧,对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些印象。正如蒋勋先生所说的,只是对他们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些了解罢了。真正开始读红楼是在大学碰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戊校本》之后,它是瞬间让我进入了书中世界,逐渐开始痴迷起来,之后陆续读过庚辰本,也读过一些如蒙古、列藏其他版本。尽管已然初窥门道,却从未真正拿着笔品读过,直到我碰到了这部书。

《蒋勋说红楼梦》是在机缘巧合下遇到的,今年妻子让我推荐关于《红楼梦》的品读和解读书籍,其实家中有周汝昌先生和甲戊、庚辰几个校本,但是她认为这些枯燥乏味,缺少兴趣,不喜研读。因此我比对书单,无意间才看到这部作品,索性自己先读起来。

《蒋勋说红楼梦》.jpg

蒋勋先生以八十回庚辰本为文本信息的对曹雪芹的文字进行品读,这与大多数红学家不同。其实红学发展至今,流派众多,其中以考证学派的成果最显惊人,争议不断。因为争议,所以努力,在考证学者的奋斗下,挖掘曹雪芹及其家族的人物关系与背景历史成为了他们研究《红楼梦》的不二法门。再说细一点,正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自传性小说,让越来越多的红学家们参与到推敲其结局的工作上来,考证学派希望通过挖掘历史真相来判断小说的结局的最终走向,这本身其实无可厚非。

但是,过分强调书中人物与历史的关系会让《红楼梦》爱好者走上远离文本的误区,蒋勋先生则是希望我们回归到文本上来,把它当成真正的小说来读,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对结局精确性的执著,其实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第五回已然道出结局,过于执着就显得没有必要了。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偶然发现曹雪芹的全部书作也未可知,何必纠结于最终结局呢?

《蒋勋说红楼梦》共八册,每十回《红楼梦》正文品读一册,书系远超《红楼梦》文本,由此可见蒋勋先生在品读时是有多细,他细到解构文本到段落、到语句、到词汇、到一个字,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真正理解《红楼梦》文本之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蒋勋先生解说宝玉的“痴”字、看黛玉的“逸”字与解说十七回的“幽”字,他的引经据典让我们理解了作者用字的苦心和慎重,也对原文本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们都清楚,《红楼梦》中的主要线索故事全部围绕着贾府展开贯通的,其间人物众多、生活细节极其精致,绝对称得上是清朝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囊括了礼法、音律、诗词、饮食、交通、书画、建筑、色彩、园艺、戏曲、衣饰等几乎全部的细节。如此复杂又精确的描写,作为普通现代读者恐怕的确难以真正理解。而蒋勋先生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一一作出说明,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蒋勋先生不厌其烦的旁征博引,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了解了《红楼梦》的历史语境,也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不少帮助。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勋先生本身是一位美学研究者,深谙审美之道,他给读者们提供了一条从心理层面,西方的审美角度来窥探《红楼梦》的精彩路径。作文www.yuananren.com所以在《蒋勋说红楼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用电影镜头与声音的配合、绘画色彩与比例等方式来为我们解说《红楼梦》的人物性格与建筑特点,然而无论怎样,却又始终以中国哲学为基础述说作者用笔的心态,简直另人拍案而起,精彩绝伦。

不止于此,蒋勋先生在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可谓入木三分,他以文本为基础,不断强调小说技法中的人物是如何写活写真实的。蒋勋先生实在通过让读者注意曹雪芹的强烈的对比和隐喻,来分析文本中被“刀斧之笔”“十年删改”的留白,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笔下的真实。这与对照真实曹家人物来研读要有趣,有意义的多。并且我们通过蒋勋先生的品读还能够学习到不少小说高超的技巧,我想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当然本书的确也存在些许不足,蒋勋先生的“双标”在文中过于严重了。前文才说到《红楼梦》里诗词出来都是预言,接着又说诗词全部都是在描绘心情;刚刚提到史湘云、林黛玉联五言诗艺术高绝,又在后文指出五言诗受格律韵律约束限制了创作自由。虽然细细比对起来也无多大矛盾,但是如此论述,多少会给读者带来些许困惑吧。另外蒋勋先生说话很满,在文中都是“全部、总是、绝对、一定”这类词汇,我想这是在做音频时留下的口语表述,但是这种说法我是不大认同的。

我一贯的观点是读书是件自私的事情,读者的想法抑或者观点本无强加给其他人的必要,读者本人也没有一定要接受不同观点的义务。只要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乐趣,感到满足,了解到不一样的精彩或者人生格局也就够了。《红楼梦》也是一样,只是我还是要推荐蒋勋先生的这部书,我们能接受多少另说,只是读完之后一定是另外一片天地。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四年级作文我真的很棒350字

2:《金阁寺》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