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后感1500字

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深有同感)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报喜不报忧文化元素是有问题的,“宁可长期自我压抑也绝不和父母坦承,以免父母无法理解却为此忧心忡忡”,长期下来心里情绪定会忘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质的强弱固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但不是衡量人性弱点的标准。甚至有着生理缺陷的人,他们已然通过自信而纯真的笑容或者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证明了他们心灵的强健。(反例恰当真实)

《好的孤独》.jpg

我很喜欢法国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C'estlavie(这就是生活)”,他们在欢笑之时用它赞美人生,在悲伤之中用它调理伤口。

孤独鱼寂寞之区别.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无家可归。(陈过回答了这个问题吗?)

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古老的关系,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系。我们由血缘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生活在血脉相连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来自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这些至亲之人的陪伴与关怀。(基督教不是叫我们远离这种血缘关系;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有古卷添‘妻子’)、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19:29))

所谓的“自由”,不是跳脱于所有枷锁之外的轻盈无碍,而只是“戴着枷锁尽情舞蹈”,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有识忍何种忍也?对古希腊的这些哲学家而言,“知识”不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物质的认识,而是我们对潜伏在自我灵魂世界中的真理的回忆。因此,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也不是我们口中的“文盲”,或者未曾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的人,作文www.yuananren.com而是那些远离了灵魂中的真理、背弃了生而有之的良心的人。真正的“知识”只有一种——真理,只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善。

罗素三种爱.英国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在谈及他为何而生时,说出了这句举世皆知的名言“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支配他一生的情感就是“爱”:对真理的热爱、对某一个人的深爱、对人类的博爱。

何为感恩之心.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善待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只有当我们不安于受惠于人时,我们的感恩心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1:《兄弟》读后感600字

2:《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