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堪比干旱遇甘霖,我本来经常会暗自和他人对比,总会通过对比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可想而知,用自己缺点与他人优点对比过度,假如没有优秀沉稳的心态真的会产生焦虑。
这本讨论阿德勒心理学的书初读起来,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自我主义,隔离了外界,宛如庄周逍遥人间,无忧无虑。随着深读反复读,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一回事。
文中大致的逻辑链:“一切烦恼都是源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其实老生常谈,别过度注重外界,追寻自我所在。
“认清人生课题归属问题”这里就比较分离化了,文中建议你搞清楚当前事对谁会有巨大作用,谁占主动,不可随意干预他人,只能合理引导。同时这里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群体,作者建议以“自我贡献感”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我认为这需要我们认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为前提)。
“合理看待过去,提高自己的视野”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过去不会回来,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创伤”存在而止步向前,一味地陷入内耗。反而应当更好的借助这个“过去”来为当下事创造更好的基础,乐观派做法。我们要以“目的论”来看待此前发生的事,事情会大不相同。
“追求甘于平凡的勇气,做好当前”平凡不等于普通,过度追求“不平凡”的人注定会被外界评价所累,可能为了活在他人眼中,做一些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的,有些事在认清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之后,步伐就会稳定,眼神也会变得坚定。只想做好当前事,因为过去不可回,未来不可预料,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如果要改变,应该从当前做起,起码不会在未来某一刻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