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韩信、萧何,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认真看看他们的故事怎么可以。
摘录:劳动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很多时候是被动地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中来的。虽然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不可逆转,但像在中阳里这种小地方,只要战争不危及个人生命,对普通农民来讲就不如今年自家地里的收成重要。反正对一个平民百姓而言,只有纳税和死亡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至于天下是姓秦还是姓楚,并不重要。于是,在即将翻天覆地的动荡时局中,刘邦波澜不惊地度过了童年时光。
嬴政三岁开始在赵国都城邯郸随母亲东躲西藏、逃避追杀的时候,刘邦出生在沛县;嬴政十三岁登上秦国王位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二十二岁开始亲政,并且干掉嫪毐、吕不韦,总揽大权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三十九岁吞并六国君临天下的时候,刘邦还在沛县混饭吃。对即将年过四十,已经不再血气方刚,好不容易谋份差事的刘邦来说,人生最迫切的愿望或许是找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然后生几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再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他们也谋份差事混饭吃,仅此而已。
秦汉之际的反秦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的模板和缩影:初时大家为了生存尚能并力同行,一旦局势暂时缓和便恨不得马上称王割据一方,各反秦武装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最后他们都被王朝的统治者所消灭或被王朝的创造者所取代。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最终失败的农民起义的“四同”宿命:同仇敌忾、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不管在哪个年代,民心所向都是一个政权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本人不如项羽勇武,刘邦的军队不如楚军善战,但刘邦拥有民心这一最强有力的武器,才是他最后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