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读后感600字

有一种故乡,叫做“咱们厂”;有一群厂里长大的孩子,叫做“厂矿子弟”。

归纳全国各地“厂矿子弟”的成长轨迹,你会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对于地理故乡没有归属感:以厂为家,成长于家属区大院,就读于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讲普通话和“厂话”,与地方上的口音截然不同。经历过厂矿集体小社会生活:邻居街坊都是同厂的职工,前楼后楼有一群发小,大家从小就听惯了厂广播站的大喇叭,无比熟悉“歌唱祖国”的旋律。

《子弟》.jpg

经历过“企业办社会”的计划时代:用过父母单位的洗澡票,雪糕票,食堂副食票,企业内部挂历,单位抬头的稿纸,穿过父辈的工服和劳动鞋,家里常备螺丝螺帽扳手钳子,坐过电缆轴改造的凳子。来自父辈的耳濡目染,了解如下特殊术语:X机部,生活服务公司,劳资处,互助会,冷修,,试车,三勤,“大集体”,“军转民”,“两不找”,待岗分流。

流传过各类工种的顺口溜:“车钳铣,没法比,铆电焊,吃饱饭”;“车工紧,钳工松,吊儿郎当作电工,破破烂烂机修工,不要脸的电焊工”全国范围内,曾有上千万厂矿子弟在半封闭的家属区成长生活过,半封闭“厂子”是他们人生出发的第一程。

这里有过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熟悉无比的街坊,也有过父辈祖父辈的建厂汗水,和几十年集体主义时代的荣光。

然而,随着众多企业的关停并转,以及对“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逐步剥离,从前的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社区物业纷纷被废弃,分离和移交。这些叫作“咱们厂”的故乡,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厂矿子弟”这一称呼也正在成为历史名词……作者:潘一掷

《《子弟》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我这一辈子》读后感500字

2:《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