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来到了2.0版《幸福的勇气》。小时候常常听说要“有勇气”,“勇气”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我也从未想过,拥有幸福竟然也是需要勇气。
这让我想到一首叫做《当你前往伊萨卡》的诗,诗里的伊萨卡是个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地,但前往伊萨卡的路程道阻且长。追求幸福需要勇气,勇敢面对荆棘,勇敢接纳自我,勇敢的去尊重、去信赖、主动去爱。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当我们在跟他人表述一件事情,特别是在情绪低落时,通常用到的语言逻辑是“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在心理学中称为“三棱柱”。
但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只会专注在谴责他人的可恶和倾诉自己的可怜,却很少去思考实质性的问题:以后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谈的并不是这种事情。无论你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我们在倾诉“可怜的自己”时,通常会唤起关于过去的很多并不美好的回忆。我们认为这些过去就是一直无形的手,干预和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过去经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果看待过去”,真正影响我们未来行为的是“我们看待过去的眼光”。
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掌权者的正统性。然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也许我们的过去并没有那么可怜,在我们描述“可怜的自我”时,无形中我已经篡改了“我的历史”。
所以,我们应该离开自我情绪和思维的怪圈,去思考实质性的问题“以后怎么办”。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