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导论》读后感1500字

我在不止一个系列的作品介绍过多次。之前介绍这本书,主要是作为数理逻辑的前置读物介绍。这本书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用于生活日常的逻辑技巧,也涉及了一些符号逻辑,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主要思想,同时又没有一头扎入符号推演中,保留了相当的易读性和生活气息,很适合在正式学习符号逻辑(或说数理逻辑)之前阅读。

我个人习惯把逻辑归入数学知识中——因为我一般所说的逻辑学大都指建立在形式化公理之上的数理逻辑。但如果探求“逻辑学”一词的严谨词义就会发现这种归类其实并不完全合适。数理逻辑固然可以算作“逻辑学”,但“逻辑学”却不仅仅只有一门数理逻辑。归纳、类比和自然语言逻辑也是逻辑学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初,还没有什么“数理逻辑”,但“逻辑学”已经存在了至少两千年了。当时的逻辑学虽然与数学证明密切相关,但却更多地被视为哲学的子学科。在当时看来,解决数学家的证明问题或许只是逻辑学的一个副业,而其主业则是解决哲学家之间的争端。

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充满了辩论与争论的,但很多时候争辩双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歧见,而是在打一些笔墨官司,玩一些文字游戏。甚至还会有混淆、误解、曲解以及谬误混杂在双方的论证当中。为了不让哲学争论变成口水仗,必须厘清一个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能否算作论证,他的论证又是否有效,于是就有了逻辑学。

《逻辑学导论》.jpg

逻辑学名义上研究语言,这个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虚无飘渺的感觉。但是,逻辑学所追求的三段论式的“合理”却又是非常真实且坚实的。数学公理可以选择,物理假设可以推倒,三段论却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逻辑学是在借由研究语言来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从语言组合变换的规律中窥探部分思维的规律。数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往往就只是被认识的对象,而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却是人的认识方式本身(逻辑学研究的至少是部分认识方式)。

直观上来说,外界的环境相对容易变化,而认识者自身内部却相对稳定——一旦认识的方式变了,认识者也就不是原先那个认识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学研究的是某种比物理定律、几何公理更“高阶”的“真实”。或许正因如此,当初命名这门学问的时候,才从逻各斯(logos)演化出逻辑学(logic)一词。

不要听我的声音,要听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因此逻辑学是哲学的地基。虽然一个哲学家的研究主题不一定得是逻辑学,但如果他不承认任何形式的逻辑学,乃至于不承认逻辑,基本就相当于掀桌了,很难与其他哲学家交流。逻辑学就相当于为哲学讨论准备的语文课。不学逻辑,无以言哲。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传统逻辑学和数理逻辑的关系。有些保守者会觉得数理逻辑不是纯粹的逻辑而仅仅是数学。但实际上,数理逻辑是以数学为工具研究逻辑学的主题。或许方法和形式借鉴了数学,但主题和内容却是货真价实的逻辑学。此时又会有人觉得引入数学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只沉醉于非常早期的哲学史料,那么传统逻辑确实已经非常够用了。

但如果要探讨近一百多年来关于认识、意识和思维方面的热门话题,没有点数理逻辑基础可能会感到困难。当初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们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开创了数理逻辑,现在仅仅因为数理逻辑带来的陌生感就放弃这些话题,作文www.yuananren.com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哲学家所为。曾经的哲学家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思想贯穿任何能带来帮助的方法。

现在学哲学的人或许不应该固步自封,把哲学研究方式仅仅限制于“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是排除掉一切数学和物理方法的“纯粹的思考”),不做任何实验、不进行任何计算、也不学习任何专门知识。把哲学局限在“纯粹的思考”中,只会让哲学变成故纸的复述,变成知识的标本。但哲学的本来面貌是生动鲜活的。

《《逻辑学导论》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繁花》读后感500字

2:《冬恋》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