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大文豪,说起来不怕人笑话,只为看看别人的文章,再对比对比自己那不堪入目的文字和浅显的表达,寻找下差距,追求下灵感。
读鲁迅,不简单,尤其对历史积累太少,文言能力欠佳的人来说。大先生的文多有时代背景,虽说每篇文章篇幅不长,但这一篇篇的小短文聚拢而成的文集却能看到时代的脉络发展和历史的足迹。
《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的入门名篇里面收录了他童年和求学期间的故事,篇篇耐读篇篇爱,散文的形式带有自述故事的味道,有些环境的描写真是极好的,“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短短一句话,交代《狗•猫•鼠》作品中童年回忆里老房子的环境,而且还将社会上某些人的丑陋姿态做了刻画。
《朝花夕拾》偏向于回忆,和以往鲁迅尖锐辛辣的文章风格大有不同,每篇读完都令人回味:《阿长与山海经》描写了鲁迅和保姆相处的故事,长妈妈质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虽说鲁迅的隐鼠被长妈妈拍死让鲁迅记仇,但大费周折给鲁迅买礼物又令他深深感动,人心原本就是矛盾而多面的,这样的人性刻画很立体。
《五猖会》很有意思,一百年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一直沿用,似乎总在孩子兴高采烈地期待某次欢乐之前,父母总以教育为交换,不读完书不写完作业就不让参加相威胁,在孩子最兴奋之时浇上一盆冷水。
《无常》涉及了人鬼的故事,戏台上的鬼和戏台下的人,活无常姑且还有鬼格,待人温情有人味,而人甚至不如鬼,当时阴暗的社会人却没有人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曾经出现在小学课文里的文章,以前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反而为被要求强迫背诵而苦恼;如今细细品味,展现出鲁迅童年的活泼可爱,那是只属于那个年龄段孩子与大自然接触时最纯真浪漫的感情。
《父亲的病》体现了鲁迅对于中医的憎恶,因为曾经他的父亲就是被那些医术不精却到处骗钱,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江湖郎中害死的。我想,这也是刺激了鲁迅之后前往日本留学西医的一大原因。
《琐记》记录了最最琐碎的故事,但这些小故事都是鲁迅成长求学中的大事件,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