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读后感1000字

谈论LGBT文学作品是个须谨慎的话题,正如女性主义一样,如果谈论者没有把握好观点的「正确性」,就会遭惹群攻,而过于「正确」,那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

去年5月,台湾同志婚姻合法化,这少不了媒体舆论和文化产品的功劳,而提到台湾「同志文学」,当然绕不过白先勇的《孽子》和郭强生的《断代》。

《断代》讲述了八十年代到现在之间发生在几个同志之间的故事,从而描绘出这一世代的同志形象。

那是台湾的戒严时期,同性恋者生活在曙光将近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对西洋文化表露着强烈的饥渴感,他们被社会主流人群排斥、鄙夷,好不容易在某些酒吧里形成社交圈子,在这样仿佛不见天日的地下世界里头,彼此尽情释放本性之欲,同时叹尽情爱的虚浮。

在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的情绪捕捉十分细腻,仿佛空气中一丝忧伤与哀愁都能真切印落在文字上,通过展现青少年同性恋者对性别认知的迷茫、中年同性恋者对躯体丑陋的恐惧,也真诚地反映出这一群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从社会意义上说,这是一部罕见之作。

《断代》.jpg

但是,如果从「同志文学」圈子中取出而作为文学作品来审视,它似乎存有不少瑕疵。

首先是文字上,情感的雕琢痕迹明显。作者在创作中倾注共情,然而用力过猛,无论对环境的描写还是思绪的表达,无不如胶似漆般大肆渲染。

大概是作者想借此柔化同志之恋中的男性形象,然而这恰恰默承了自古以来阳刚与阴柔、豪迈与委婉的男女对立观念。作者在情感上应谨慎处理,尤其以第一人称叙述时,着重表现人物阴柔、感伤的一面,而忽略阳刚和硬朗,对于同性之恋中人物情感的完整度来说,这是否尚有局限性?

小说中过度的情感渲染,可能源于现实中同性恋群体因备受排挤而不得不谨慎掩饰自我,平时越是压抑,到了可释放的环境里,就越疯狂纵欲。

「Melody」及夜色下的各样酒吧,便是他们的寻欢之地。在这里,性这件事褪去任何面纱,还原出赤裸裸的生命原始面貌。酒吧老板老七见惯同志之间的逢场作戏,当然也有悲欢离合,但更多是他们无处安放的空虚。

借由主人公之口,作者替同性恋者发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安全幸福的正常生活,他们从没有机会也没有意愿去了解,不属于他们世界的人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情感需要……他们只能以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订出标准,摆出自认高尚的姿态。」

到此,相信部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推至高潮。但是,这也有「情感绑架」之嫌。

有的同性恋者由于性取向异于常人,恐怕被排斥、嘲笑,容易自卑——既渴望被看见,又畏惧被发现,所以面对外界,总以为不被理解和包容。以这样一种姿态,他们建起自我的牢笼,精神上过于敏感而脆弱,最终导致自己和「世界上大多数人」之间筑了一面无法翻越的高墙。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也是无数「少数人」的模糊统称而已么?

小说的故事性很强,青春与年老,爱欲与政治,纯洁灵魂身处于现世渊谷,这里是索多玛,是那个年代里通往另一个自由世界的缺口。然而,过重的情色似乎阻碍了书中人物通向那里,甚至沦为不时调动读者情欲的器具。作文www.yuananren.com除此之外,关于堕落的书写方法,也离不开「歌、舞、酒、性」四个稍显老套的因素。

总的来说,小说在它出版的年代,极具社会意义。它抛出了受争议的话题,为少数人鸣诉发声。然而当它度过了最为艰难的黑暗时刻,到了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现在,能否跻身于文学经典之中,还有待商榷。

1:《野草》读后感800字

2:《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