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本书: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不平衡发展有主导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书中也提到了一点不同民族自身努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
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过去10000年间的主要历史进程: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或是拥有较早的技术和军事优势的人类群体,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
作者用了四大部分共十九章论证这个观点。例证很多,数据丰富,交叉引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研究成果。
个人认为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重复的内容太多。当然这是来源于很多西方学者层层递进的严谨论证习惯。但是从对一本书的内容呈现来说,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提出一个新论点,就要把前面所有的观点都重复一遍。这样一层层推进到最后,对读者来说是一遍遍的重复。二是读外文书籍要撞运气的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很不利索,各种莫名其妙的、没有锤炼过的、不通的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