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月到十一月,整整半年,用尽了我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终于一鼓作气看到了完结。
这些年,一次次开始,一次次追平,一次次遗忘……终究是彻头彻尾地看完了……然后现在心里空空的,怅然若失。石越、作者,还有我,谁也逃不掉“大势所趋”,锐气尽失。
依稀还记得十六年前那个第一次接触“正”穿越,趴高中对面出租屋里一口气看完新宋-十字上下册纸质版的我,那时是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看石越一路开挂著书立说、办大学办报纸、搞发明搞启蒙,最牛逼的是挽救王安石变法,简直惊为天人……如果此刻我穿越去2004年,告诉那个对想象中的大宋/中华文明崛起充满期待、一心只想看爽文的17岁少年,说新宋的结局并没有收复燕云,甚至有一个结局是石越被小皇帝很无谓的鸩杀了,我估计那个我会跳起来摔书,大骂阿越一顿并表示要寄刀片……
十六年过去了,我已经沦落成一个没有一丝丝豪情的社畜了,思想上也从经历了从“五美分”到“皇汉”到“这一切与我何干有人会帮我还房贷吗”的巨大转变,阿越也从一个敢写学生叩阙,敢借古讽今的书生蜕变成了一个笔力渐弱、顾此失彼、放过自己的好中年……但有始有终,无论是不是蛇尾,能画个句号总归是好的。
就结局而言,当然会有遗憾……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毫无疑问是最明显的遗憾。此外,我喜欢的人,萧佑丹、潘神、司马梦求……都比石越大开大合,却都不得好死……
更大的遗憾在于,对比最初十字和权柄画就的一整幅“北宋上河图”画卷,由于作者后半部笔力、精力渐弱,只关注夏辽战争和一点点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商业亲情友情爱情全然不提了,行文也愈加艰涩乏味,于是在石越、唐康、田烈武沦为战争概要ppt的工具人之外,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没有交代……韩梓儿、秦观、苏轼、高丽姐妹、阿沅、还有当年一起写书的布衣之交们……他们如何了?桑充国和启蒙运动如何了?唐甘南和资本主义萌芽如何了?湖广移民如何了?高丽、凌牙门如何了?南海封建如何了?绍圣这些年一直在试图收拾旧山河,最终却“泛诸夏就好”了……
如鲠在喉。但如果撇开那个17岁只想开疆拓土鲜衣怒马的我,只用现在这个极端现实主义的中年人视角去看,似乎这种结局也不那么难理解了。
石越只是一个现代的历史学背景的文人而已,中人之资,把他扔在宋朝最精英的人堆里,就能看出他的局限性,他只是知道的未来更多、看过的学术总结更多而已,他并不比别人优秀,所以,一路爽文到底,让他一路开挂真的对么?在已经改变了历史轨迹、无参考可依之后,他真的看得清前路么?离开潘神,他也只能越来越保守,因为他之前的新锐政见都是另一个时空的旧例而已……潘神自杀的原因在“将军”之外,未必不包含对石越后劲不足的失望。
一个人的一生太短,一个民族的命运岂会被一个个体撼动?一丝星火无法燎原,历史的车轮向来是被人民的洪流所挟裹,从来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形象与意志停滞、跃进或扭转方向。中国到底该走什么路,诸侯封建?中央集权?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大跃进?文革?……至今也没有明晰的答案,其他各种政体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看来也都大同小异殊途同归,他石越凭什么就是那个答案呢?
石越从来都带不来什么,他只是个催化剂而已。反应已成,不论功成不成,他都该身退了。而石越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却是珍贵的。华夏正统、尺寸之地,真的重要吗?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输出和文化认同啊!如今的世界,国外说起中华文明,除了刻板印象还剩下什么?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诸夏在哪里?所以哪怕后半部被人诟病如斯,我仍想说,封建南海是神来之笔!我宁可相信第一种泛舟西湖的结局。伐夏伐辽这些插曲都无所谓,石越被不被鸩杀也无所谓,是西湖学院最后的辩论给我的这十六年画上了句号。
中华文明的脊梁不是写石学七书的人,而是一个个质疑石学七书的学子,一个个向死而生的谏客,一个个永远在奋斗的普通民众。信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凭石越在熙宁初年洒下的种子,希望中华文明在那个时空能绕开偶像崇拜,作文www.yuananren.com重回百家争鸣,以持续鲜活的姿态席卷全世界。那样的世界,真好啊。
还是感谢阿越,在我年轻时带我畅想,在我而立后带我沉淀。如果还有下一部,希望写干脆点,毕竟我没有那么多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