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作为文学研究的维度。在《有声的左翼》中,作者把“声音”作为观照文学的一个维度,展开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空间。实际上,作为一种携带着声音策略的左翼文学(诗歌),它与沉默的视觉的文学(用书里的话说:“背离大众的‘哑巴文学’”)构成了鲜明对照:“视觉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广大人民的“盲区”,它因其传播方式和受众,而一定程度上成为拥有视觉阅读权利和偏好的阶层或群体的意识形态载体。“听觉的文学”作为与前者不尽相同的文学样式,有着另外的传播路径和受众群体,因此也一定程度成为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载体,承担不同的功能。
作者从这样的角度展开研究,让我更加确信一些想法:那些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往往需要向外部拓展疆界,它需要勇敢地从既定的安全范围里走出来,去寻找新的理论资源、方法论、话语方式,然后将其嫁接到文学研究上。对于这本书来说,它移借了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讨论声音的诸多范畴(节奏、韵律等)与身体的关系,认为“节奏”从根本上是“一种内在的身体机能与外部的感官世界之间的关系性机制”,节奏为诗歌文本“赋予感官秩序”,通过一些复杂的机制唤醒人和强化受众的情感反应。
作者也触及到这样的话题:声音的策略及其身体动员功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下与特定的和意识形态方向与宣传教育功能绑定起来,因而产生了其社会影响。在大众化的文艺形式中,声音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在力求凝聚人心,达到宣传、教化、动员效果的要求下,作为感官路径的“声音”则似乎注定被转化成技术和策略。
推而广之,声音这个维度对于文学来说,是一个应该被点亮的话题,而并非仅属于左翼文学。比如抗战背景下的诗朗诵与当今文学沙龙式的诗朗诵都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却蕴含着全然不同的文学趣味、审美情调,承担不同的功能——而后者何尝不也是一种声音的策略呢?而这,又能展开一些具体的话题空间:什么人在传递声音,在传递什么声音,如何传递,什么人在听,他们听到了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影响,这背后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它成功了么?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声音”本身很难够成独立论述并大书特书的对象,因为“声音”本身很难成为一种本体性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它还是一种形式,一种媒介,一种载体,以及一种强化效果的工具性的存在。我们在讨论“声音”的时候,往往也在讨论这些范畴:语义、结构、节奏、内容、叙事、听众。在讨论声音的时候,也不得不将声音的节奏、韵律等技巧与作者的诗歌写作策略、理论倡导、朗诵者的朗诵技术以及更大范畴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等纠缠在一起。在这里,声音的作用(如果一定要通过“节奏学”理论才能言明朗诵形式与身体的关系),其实还是作为策略和方法起到配合和加强效果的作用。所以,在讨论声音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很多范畴早已模糊。如果说,对“声音”的研究是在“工具”和“策略”的层面上展开,那么,“声音”并不具备作为独立“主体”而被研究的条件——但很明显,作者似乎不满足,他还是想把“声音”作为一个某种意义上具有独立性的研究对象加以论述,最后却面临被诸多与“声音”密切相关却又不是“声音”的范畴纠缠在一起,甚至不断地把话题向周边相近的范畴扩展,从而让人感到有些混乱。
举个例子来说,在最后一章中,作者提到了他一个想做而未来得及做的事情,即讨论“声音与空间”的关系,左翼诗、集体歌咏、游行示威、口号呐喊、飞行集会等“围绕声音展开的激进文化实践”中的声音与空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作文www.yuananren.com 但实际上,“声音”只是某种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作用下的效果。更为重要的范畴恐怕是空间本身的意义属性,是占据这些空间的人,是他们的思想、话语、实践,以及在这片空间中可能发生与已经发生的事,而“声音”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恐怕不是独立自足的。如果把“声音”作为一种被赋予主体地位的研究对象展开,即便写出来,可说的话实在有限。而即便再次讨论节奏、韵律,则也有新瓶久酒、老生常谈之嫌。
也是因此,相比于其他章节,我更喜欢这本书的第五章“诗的蒙太奇:作为音响的语言”,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对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凭借丰沛的感受力和精深的文本分析能力,作者结合具体诗作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解读。在分析中他提到听觉上的重复感、规律化,以此生成的感官节奏,声音与语义结合所生成的叙事和抒情脉络,以及激发的听众的情感反应等;声音秩序和语义秩序的相互干扰;象声词在朗诵诗中的运用等。这些都非常精彩——从声音的维度切入的文学研究的魅力,似乎主要体现在具体文本分析上。
如果说一定要指出“声音”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的根源,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与声音有关的理论本身的不自足,以及这些理论嫁接到文学研究的难度——这些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恐怕是很困难的。另外一方面,如果一定要规避这些难度来写文章的话,我可能更倾向于关注历史现场的情境,朗诵者的身份、气质、嗓音、情绪,朗诵的场所,听众的状态、反应、效果等范畴,以及此类实践和广阔时代图景之间的错综关系——把这样的研究历史化,总是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