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下乡》读后感600字

我们常常说“礼下庶人”,类似的说法也屡见不鲜,本书题目叫“礼仪下乡”,我觉得如果不看本书具体内容,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似乎这本书只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我不否认标题是自上而下的视角,但是,其实乡村的庶民也并非一味的盲目接受,他们同样也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与展示了他们的能动性。作者又不是只考虑到能动性问题,忽视了结构等问题,他的研究兼具二者,用他的话说就是“亦即历史能动者如何在混合场域中生活、表演和思考,能动者如何塑造结构并与之进行互动”。

《礼仪下乡》.jpg

这本书最重要的两个理论一个是意大利party创始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一个是情境主义学者米歇尔·德·塞托的“挪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实际上隐含了一种超越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视角,这意味着“礼仪下乡”背后存在着协商、让步的成分,抵抗与收编同时发生。借用一个霸权的著名案例,英国人为了维护在加勒比海域的霸权,推行强制英国化,英语变成了官方语言,结果是出现了新的语言,改良版本的英语,有大量非洲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词汇融入其中,这就是协商的结果,当然也包含了抵抗和收编。

而德·塞托的“挪用”也告诉我们乡村并非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礼仪下乡”,也有能动获取过程。正如,刘志伟和科大卫在一篇文章里所说“但是,從來以地方民俗為着眼點的人類學者,則更多從地方社會自身的架構去觀察,相信任何來自包括國家在內的外部規範的改變,需要通過地方上的能動性來接受。地方社會接受與否或其接受的程度,往往不可能符合來自上面的法律規定的期待。”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何成”概念,放在最后细说。

这本书主要依赖于历史学的田野考察,史料则主要是所谓的“民间文献”。族谱、礼仪文本、账簿、地方档案等等。

1:《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1000字

2:《杀破狼》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