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她的旅程》读后感1500字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历史找一个时间点?就好像没有这个时间点,历史就不存在了。”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台上的老师对我们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向前走的吗?”

我是看完了《少年巴比伦》后意犹未尽,才找到《追随她的旅程》来看的。我今年二十岁,现在坐在教室里,我不知道等十年以后,当我回顾我的二十岁的时候,哪些事情会被我记住,而被记住的那些事情中,又有哪些是无趣的,哪些是有意义的。但是我知道有一些人会留在记忆里,成为我的历史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又会钩连出一些经历和一些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只有20岁的我才会有。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一个师兄在操场上散步,师兄是我大学的启蒙导师。那天晚上他对我说,很多年后,也许他再也想不起来他对我说过什么,但是他会记得,他曾经在这样一个夜晚,在操场上,和这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儿说过话。他比我大两届,如今已经毕业了,我只剩一个人走操场了。我踩着他的脚步,来到他的年龄,才恍恍惚惚明白了他说过的话。

《追随她的旅程》.jpg

我想让要好的朋友也看路内,其实我只是想让她也读一读路小路,作者只是一个媒介罢了。她问我书是讲什么的呢。我支支吾吾,说,一个小镇青年的成长经历,想想感觉不恰当,补充说,他们都是在工厂做工或者读技校。朋友说,噢。我觉得很憋,辞不达意,又说,老师在讲这个作者的时候说,路内的书里有一种幽默和嘲讽,他是通过回忆来讲逃离,但是在逃离过去的时候,偏偏又有着对过去的怀念。他的文字有一种自我剥离的疼痛感。

老师的讲法,我觉得很贴近,尤其是逃离和怀念的辩证法,让我想起来路小路说逃跑和追寻。但是老师没说到路小路这个人,可能对于研究作者的人来说,路小路是一个形象,作者才是对象。对于读者来说,路小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作者,如我前面所说,是媒介。

我喜欢《少年巴比伦》里的路小路,也喜欢《追随她的旅程》里面的路小路。以前有一个男孩问我,为什么你会喜欢废柴的男生?他觉得,像我这种积极又上进的人一定会爱上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至少是和我一样上进的男孩。或者不如说他觉得女生都该喜欢这样的男孩才对。我想了一下,说,可能,正因为他们活出了我所不能够活成的样子,我才会对他们心怀向往吧。异性相吸的道理在生活方式上也是适用的。当然路小路并不给我废柴的感觉,他比废柴有活力的多。不过由于他有着我永远不会有的潇洒——这在巴比伦里是亡命之徒,在旅程里是快意恩仇——所以我很向往这样的他。甚至于他的纠缠和拧巴在我的生命里都会成为洒脱。或许是因为他在讲述时候的那种自我剥离吧。

我跟朋友说我很喜欢路小路的痴情,不对,不是痴情,是喜欢他的动情。我觉得就是因为他很喜欢于小齐,他的被打,跟王宝结仇,挣钱想去上海,对残废那么好,才显得那么那么真诚动人。他字里行间的回忆和旅程才总是弥漫着悲伤,哪怕是他的吐槽、调侃和玩世不恭。悲伤比悲哀好,悲伤才是青年的感情,说悲哀总觉得带了点滑稽的意味。他难过的时候会说我那时候很难过,王宝被判死刑的时候会说自己开心死了,他不矫情不做作,就是一个普通小镇青年的心情和样子。我喜欢他喜欢于小齐的单纯和善良时的真挚。

路小路讲义气,敢打也敢怂,老丁死了,他也会哭。杨一也很有意思。他油,但他也曾经想要爬塔发誓考清华。他想走到大城市去远离乡逼,可是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想要逃离的地方,甚至喜欢看到”乡逼“们丰收时候的表情。作文www.yuananren.com他无意识的追随着,最后在流氓的抢劫中逃跑。就是长大了,他也还经历着与残酷的少年时期酷似的事情。

历史是向前走的吗?如果在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反问说难道不是吗。但是我看路小路讲自己,才发现原来历史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循环,而是一片。”历史的本质是记录吗?历史的本质是怀疑。“我突然觉得,路小路眼里的那条运河,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样子。

1:《风声》读后感600字

2:《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