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是人类学巨头米德的书,作为经典需要了解一下,但是其实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没太多用处而且也很久远了,不过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田野还是值得学习吧。

主要看了第四部分研究结果的寓意。第十七章性别-气质的标准化。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虽然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jpg

每个特定的、整合一体的文化,对发育中孩子们的塑造作用,倒给我们提供了若干可供比较的模型。从中,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天性是那样的柔顺,那样地具有可塑性,可以精确地、并有差别地应答周围多变的文化环境刺激。

所以,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差异,如同处在同一文化内的个体间差异一样,可以完全归因于作用不同的社会条件。尤其个体发育早期的条件作用特别重要,而该作用又是文化机制所决定的。于是,我们说性别之间标准化了的人格差异也是由文化”监制“的。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那么,标准化了的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说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造成的,如同资料充分说明的那样,新生儿可以稳定地,很自然的发展成为一个温良的阿拉配饰人,或者带有侵犯性的蒙杜古马人,那么这种判若鸿沟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必须抛开生理差异来探讨人格差异的问题。文化是人为的,是人类一切创造的总和,它们各具特色,又不无共通之处。

1:《无声的角落》读后感1000字

2:《风声》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