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作者也强调了很多类似的书里提到过的“带着问题去读”:你想从一本书里获得什么?你该关注书中的哪一部分?
我最想看的不是如何选书和购书,而是如何做笔记和重读笔记,所以只看了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
回忆了一下自己已有和正在练习的阅读习惯:思考自己想要补哪一方面的信息,在上搜书或者看网友推荐;看评分和网友短评,选出公认不错的书;下载电子书,看目录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适用于工具书),边读边在kindle上做标记;将笔记导出到印象笔记里,然后加上自己的评论,整理出书评。
看完这本书之后,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有时候只是标记,而没有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偶尔看笔记时会忘记当时标记某一句话的理由。按照作者说的,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标记自己最心动的部分,写下最真切的感受(不用有顾虑)。二是,笔记要重读,而且好书的笔记不应只重读一遍。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包括我,书看了不少,但是却经常想不起来都写了什么,更别提学会运用了。当时很感动的地方,如果不重读,很快就会忘记。
作者提到,“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以往看过的书的读书笔记,能为自己写文、言谈、行动方面提供新的灵感。每一遍看,都可以再增加新的评论。同一篇笔记经常翻看,同一主题的笔记穿插着看,看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想起来这一阵子看过的别的关于学习方法的书里提到,所有新的知识必须要与你现有的知识网络相互联结,才能被记得牢。打算把印象笔记和上这些年的读书笔记和评论再翻翻,暂时不去看新的关于读书方法论的书了。
如果像作者那样,随身带着书、笔记本、钢笔、贴纸、词典,用最爱的钢笔在纸上誊抄书中原话,并记录想法,还是很花时间的。
现在我已经很少买纸质书了,都是用kindle,也没有在纸上记录笔记的习惯了,用印象笔记和豆瓣做笔记和书评,检索起来也很方便,而且不占地方、比较环保。一本挺真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