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08.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革命主力应该是诞生于工业化大城市的无产阶级,但当中国共产党将革命根据地转移到西北农村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否还能保持其「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是否会逐渐退化为中国历史上曾不断出现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P017.欧洲文化中的田园梦想,是19世纪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的结果。城市对公认的需求使大量「粗俗的」农民向城市迁移,与此同时,城市的「上流人士」则纷纷迁居乡村。其结果则是,乡村被认定为一个与「人工、肮脏、丑陋」的现代城市相对立的「原始浪漫之地」,一个「自然、人道、美」的场所。
在浪漫主义者严重,这样的原始乡村具备着感性的颠覆力量,孕育着「新生」的可能性。同理,在陈学昭这里,与国民党和「资产阶级」牢牢掌握的、「腐败」的现代大都市相比,西部农村和农民虽然「原始」和「落后」,但具备质朴、健康和充满朝气的性质。《延安访问记》中不断出现「延安是青年的城市」「边区是青年的摇篮」之类的表述,延安的「原始」和「落后」,从另一角度看则可能成为一种「青年」属性,具有为老旧的中国找到新生道路的可能。
P019.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存在着两种形态的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产生于西方侵略之下,因而具有较强的种族内涵;另一种民族主义则是中华晚期帝国以文化和宗教为主要内涵的民族主义,它以较小的社会群体作为认同的基础。而中国的革命若要完成整体的动员,就必须整合这两种民族主义,将各个小的社会群体组合到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之中。
P023.斯诺反复书写陕北各种人群的普遍「愉快」,则有意无意地使读者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参与政治行动,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低级的生存需求,而是具有追求理想的更高意义。
P032.在范长江和陈学昭的经验中,中国的现代化意味着全面学习更为「先进」的西方文明,20世纪30年代的西部中国因此永远只能呈现为「不够现代」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