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最经典的代表作。

阿德勒是奥地利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同时也是弗洛伊德的学术敌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小时候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童年的影响非常大,长大之后很难改变。

而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改变命运。阿德勒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逆袭。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垫底,运动能力也很差,后来努力学习,从倒数变成尖子生,后来读了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自卑与超越》.jpg

阿德勒认为,在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自卑感。自卑感并不是某些人的特质,而是人人都有。自卑并不一定只表现为懦弱、胆小、畏首畏尾,有很多时候会表现为自负。很强势的人,并不是自信,而是自卑,甚至更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进步的动力,因为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

他说,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环境中,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都不会满足,都会希望超越自我。在心理的底层,这是自卑感和优越感在联合驱动着。自卑感是一种推力,优越感是一种拉力。一个人想追求什么优越感,就是他想实现的目标,与自卑感直接相关。

所以,在阿德勒的定义里,自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希望变得更好。正常的自卑感是一种前进的驱动力,但实际中很容易跑偏。阿德勒把这种情况称为"自卑情结",即当一个人无法解决所面对的难题,可能就会从错误的地方寻求优越感。

例如一个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可能会出现青春期叛逆,甚至可能出现自闭、犯罪等等。

怎样改变不恰当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阿德勒说,真正束缚人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改变想法,摆脱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你需要做的是校准自己的目标,一切行动都瞄准这个目标。目标激发你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1:《孟婆传奇》读后感1000字

2:《长大了就会变好吗》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