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麦家的印象一直很差,一个原因是读过他最负盛名的《解密》很是失望,另一个原因是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里,四大名著只剩下了红楼梦,却把很多垃圾书和麦家的几乎所有书囊括其中,不对劲。也还不好说,当我想要在知乎了解这位作家时,好家伙都是营销号在吹,大有一种花了钱推广的模样。这个版本附了访谈,从中可见一斑。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同《解密》很类似,又爱又恨。爱在文风内容结构,恨在细节卖弄常识。

写法上采用“回忆录文体”,一直谨记迅哥并不是鲁迅,所以“我”也未必是作者——即便我与作者有极高的相似性。只要在正文中出现就是文章结构的一部分。这样写好处是很多的,最明显就是令读者真假难分,因此我后面所说的真假也好,作者也好都是针对文中的那个“我”。而且作者可以直接点出自己内容的问题,再讲“胡思乱想写出来的,不会被历史和后人责难”,然后逃避所有问题,让读者无话可说。
麦家的文风是我很喜欢的,有些半文半白但读起来不费劲,用词比较简练,又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再加上很多的设问,有种听人说书的感觉。因此他很适合写这个时期的内容,就算对一些词并不熟悉,也读起来会很舒服。
从推理的角度来看,算是个无侦探的推理,肥原也只是个听众罢了。和冈嶋二人的《然后,门被关上了》很像,包含“罪犯”的几个人不断讨论,越分析越扑朔迷离。谍战,地下工作是最为精彩最为吸引人的推理背景,因为无时无刻不在紧张的推理当中,而且双方必然真假难分逻辑严密——不然早死透了。这本书最高明的地方在“对一个故事颠三倒四地写”,你看到的历史不可避免的有主观因素掺杂其中,不同人的讲述可能会完全不同,历史是极多面的。主线之外也有很多巧妙的细节,比如骗取笔迹的方法。
上个假期刚好看过电影,在此写一点小对比,电影只拍了第一部分——这种结构似乎也只能拍第一部分。首先自然是比电影更多的细节描写。然后电影的刑罚要残忍的多尤其是针灸给人心底发凉恐怖感,小说反而只是严刑拷打。画中草这一个大漏洞改进为旗袍上的针线,显然巧妙得多。还有歌声暗号等等......
作者对密码学的了解是很浅显表面的,不知道他怎么有底气写出“我当然了解,我不了解摩尔斯电码,怎么可能写《暗算》?”和“还有人以为我在相关秘密部门工作过”这些话,真就沾沾自喜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