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于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采访集,包括其如何一步步接触科幻小说,《三体》的创作和得奖详情,当前科幻环境的分析和发展的看法等等。
科幻文学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中国的科幻小说诞生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
玛丽*雪莱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只是哥特小说的变种。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科幻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这也是凡尔纳的书在世界各国的审查中通行无阻的原因。
从思维方式上,创作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纯科幻阶段人与自然的阶段;社会实验阶段。在科幻小说的早期,宏细节并不常见,只有在科幻文学将触角伸向宇宙深处,同时开始对宇宙本源的思考时,才大量出现。它是科幻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最能体现科幻文学特点和优势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幻文学一直都是一个很边缘的存在,并不为评论界所注意。科幻背后没有主流文学那庞大的学院派评论体系,只能依赖读者的评价,更糟的,依赖市场和销量的评价。科幻文学闪光的内核不可避免地隐没于商业化后面。在主流文学领域里,可以在一个很穷的国家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科幻文学就没可能。
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水平,除了要看作家的水平,一年能出版多少长篇作品,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行量,还有看有多少的读者,甚至产值是多少,这都是评价科幻文学的成熟程度的。把这些考虑进去,就知道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跟美国差得很远。
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类型文学发展不可少的依据。西方科幻往往聚焦于那些具有优先权、能够理所当然接触到科技的人物生活,甚至当不在这种情形下,作家会下意识地复制权力对于无权者的居高临下态度。西方科幻对发展中国家的描绘,往往是拾荒者、抄袭、垃圾回收的机会主义者,而不是创新者。这是真实世界范围内权力及技术失衡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