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学生时期,就认识到自己比身边的人要更加敏感脆弱,情绪也容易崩塌。
人多的地方总是想拥有一键隐身功能;情感充沛却不怎么敢轻易投入感情;最喜欢的话是迅哥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毕业后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自认为人际往来较少的图书编辑行业。
然而,事实证明,社交再少的工作也避免不了带给敏感人的波澜,更何况编辑的实际工作内容多且杂,并非我之前想象中的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形象。
从作者、翻译、设计师、出版社、印厂,到上架后的营销推广,都需要编辑层层把关,不断跟进周旋。
特别是这两年短视频与直播兴起,友社编辑们纷纷出镜线上“摆书摊”,面对老板蠢蠢欲动的眼神,不知道自己还能装傻多少次。
其实,在开始做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拜读过伊尔丝·桑德前两本关于高敏感的作品,并且将“高敏感是种天赋”这一概念记在了心里。
每逢敏感烦扰生活,阻碍工作的时候,总是会拎出来“高敏感是种天赋”安慰自己,心情倒是稳定了些许,但是困境并没有被改变,负面情绪的降临也没有减少。
为什么伊尔丝·桑德讲透了“高敏感是种天赋”的概念,还要再出一本情绪管理篇?直到我接触了这本《高敏感是种天赋:情绪管理篇》的选题,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深意。原来是我一直误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