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在读完《李鸿章传》之后你会对他又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篇1]

读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半个月了,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启笔。但是不写,却又觉得憋得慌,这也是奇怪了。

不知什么缘故,我从小对历史就没什么兴趣,读书时历史总考不及格,记得最高一次考了73分,老师还表扬了好半天。对于历史,我学过跟没有学过差不多,对于年代,人名我常常是晕的。正因如此,这次看李鸿章传,还像是第一次读史,兴许是岁数大了的缘故,这次读完李鸿章传,心情异常的沉重。有种感觉,如果早点喜欢历史,读点历史,可能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

传记一开始梁启超说“普天之下只有那些平庸的人既不会遭人唾骂,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誉。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骂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遗臭万年的大奸雄了;假如全天下的人都异口同声赞美一个人,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几乎全是平庸之人,在他们之中找不到一个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如果让平庸之人去评论超乎寻常的人,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可信。”

“先不说这样的人到底是奸雄还是豪杰,就他所处的位置和层次而言,并非平庸之人目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平庸之人随便张口胡说的。只有能够理解我说话意思的人,才可以真正读懂我的这本《李鸿章》。”

梁启超一开场没有说李鸿章是奸雄,也没有说李鸿章是豪杰,他对李鸿章暂定义为一个“非凡的人”。对梁启超的这个开场,我倒是感慨万千,我们作为一平庸之辈,而且是后世之辈,是没有资格对那些“奸雄”也好,“豪杰”也好妄加评价的,更不可胡说瞎吹。可是,从小到大,身边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人,好像他们跟“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共事过似的,总喜欢评头论足,头头是道的,常常让人觉得那些“伟人或者是非凡的人”还不如他们,如果是他们,难道能力挽狂澜。想想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也是挺可怕的。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觉,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道听途说的,我们不要随便去评价任何一个人,更不要随便去评价那些历史的人物。做人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目中无人”。“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些“妄自批评李鸿章,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过是一群只能指手画脚,图口舌之快的旁观者罢了”。工作中也会遇见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什么都不干,却喜欢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大概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平庸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指责,却没有很好地去考虑环境、个人等因素,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读《李鸿章传》,又重温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模糊的记忆里除了海上战舰战火纷飞以外,还记住了一个人——邓世昌,他是“致远”号的舰长,他的勇猛刻骨铭心,梁启超对甲午战争的文字描述也是精彩、精准的。当年电影院里小小的我,根本不知道这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读李鸿章传记还绕不开的就是那一堆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让李鸿章在当时乃至到现在都背负了世人的种种指责与谩骂。就在他快八十岁的时候,重病在身,快咽气的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催促他画押,当读到李鸿章“手捂胸口,口吐鲜血”,只是“咬牙切齿”地说“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然后又长叹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随即闭目死去。不由感叹,国将不国,死不幂目啊,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似乎一个时代的衰败,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其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梁启超笔下的那个真实的、立体的、多维的李鸿章就这样在悲愤无奈中闭上了眼睛。

看完书,心情沉重,无法想象,晚清四十年,祖国大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各国列强在祖国大地上随意践踏,有种强烈的感觉:“没有一个好东西”。突然想起历史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落后是要挨打的”,人不能落后,国家一样,更加不能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

从2018年8月23日起,澳大利亚政府在以国家安全担忧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为其规划中的5G移动网络供应设备起,华为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2019年3月,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会上向外界透露,美国政府涉嫌攻击华为的服务器,窃取邮件和源代码。稍早前,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重要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华为及其68个附属公司加入限制名单。2019年5月20日,美国宣布对华为禁令推迟90天实施。还有孟晚舟被捕,海思“备胎”计划,到“鸿蒙”操作系统等等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际反响。深深感觉企业同样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和使命。我们每个人中国人又怎么能够懈怠呢,还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支持国产品牌,宣传国产品牌,使用国产品牌。

当然,国产品牌也一定要有良心、有品质、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篇2]

记得年轻的时候,无论是政治课本,回忆录或者高级口译的听力教材,都记得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里面有一句话大意如下:“如果新中国不能按期收回香港,人民就会认为中央政府是晚清政府,是李鸿章,人民就不会愿意再支持这个政府。”

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当然令人扬眉吐气,可是我当时曾经疑惑,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当然是肯定的,可是李鸿章为何也要陪绑呢,难道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换成时伊藤博文,俾斯麦,甚至是岳飞、邓世昌梳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能在列强前表现的多好呢。一句话,当时清国就是弱国,GDP不高,怎么和坚船利炮的西方和东方帝国主义讲理呢?

这种感情,随着近来整个舆论的越来越开放或者右倾,越来越清晰,毕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毕竟李鸿章创建了北洋集团,也曾经有过新式陆军,铁甲海军和堪称庞大的军事工业集团,纵然李鸿章有各种缺点,难道当时中国换个人就能搞好吗? 李鸿章毕竟不是秦桧,不是卖国贼啊。

记得在合肥李鸿章府邸,明显经过了修缮,而且还看到后世很多名人都是李家之后,包括张爱玲和李道豫等等,似乎对李的评价也愈发宽容了。

直到我在成都四川博物馆买了梁启超写的这本薄薄的《李鸿章传》,觉得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是中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一言蔽之,就是李鸿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他不知实事,不学无术。

先就甲午海战的缘起说说吧,朝鲜本来是中国的属国,那么朝鲜的外交权力在中国;可是当西方各国和日本找到李鸿章(他当时梳理总理衙门),请求谈判在朝鲜的商务,口岸开放等事宜,李鸿章居然说朝鲜外交由朝鲜负责,中国该部干预,从此列强就直接与朝鲜谈判。

而当朝鲜真发生东学党起义后,中国作为保护国,又不得不出兵,此时日本就做出了剧烈反应(因为之前明明说朝鲜是自主国家啊),这就是甲午海战最早的线索,这是要怪李鸿章的;中日冲突在即,李鸿章最主要的外交对策,是临时找俄国帮忙,共同压制日本,这个策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之大,恐怕当时李鸿章自己都没有发现。要知道列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中国当时虽然是弱国,而且打过败仗,但是主权基本还在手中,如果外交上与某国家长期结盟,或者与所有国家都保持同样距离并坚决贯彻,那么后来中国外交也许不至于走到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境地。可是李鸿章通常是在一件冲突出现,才临时找其他国家帮忙,要知道没有白帮的忙,特别是俄国,觊觎中国的政策已经几个世纪。于是甲午战争的后果是,中国把台湾割让给台湾,而由于俄国协助帮忙要回辽东,则东北三省,新疆都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从此列强在中国才有势力范围分割的情况。 而同时帮助中国要回辽东的英国和德国,看到俄国独得利益,也如法炮制,于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要求长江流域,法国要了广州湾,英国又继续要了九龙湾,这些外交上的失败,都是自李鸿章与俄国密谋开始的,真是与虎谋皮啊,这是要怪李鸿章的;

最后,就是李鸿章经营北洋二十年,最后北洋舰队出发的时候,主力舰只有各个大口径主炮的炮弹居然都不够,天津机械局每年都从德国进口炮弹的啊,而且每年自己也都生产的,这些预算都用到哪里去了,这种腐败即使在封建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虽然谁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最后腐败如斯;李鸿章在二十年中,每年都派遣年轻的英才去各个军事先进国家学习,可是这些人回国都只能从事低级职务,指挥职务都是李鸿章在淮军的亲信,无论其人在专业上,操守上是否合格。就拿北洋提督丁汝昌来说,本身也不是海军出身,这样任人唯亲,对后来的军事失败的影响无可估量,这还是要怪李鸿章的。

就凭以上三条,邓小平把李鸿章作为晚清腐败的标签,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他当然不是卖国贼,可是他的确对后来清王朝的外交军事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至于这些影响是否可以消除,看看日本就知道。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篇3]

我这人历来对读中国的历史发怵。记得上中学时学中国古代史,一朝朝的年历,一代代的皇帝,一起起的农民起义,真是让我头脑发胀。即使当年如此的不喜欢学历史,我也知道李鸿章其名。自然,当年的电影《甲午海战》加深了我对这位历史上的卖国贼的记忆。去年,从朋友那借来电视剧《走向共和》。剧中的李鸿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因为老演员王冰演技精湛,把个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演得活人一般,更重要的是此剧给了我一个和我的记忆里,和世人所言的卖国贼截然不同的李鸿章。看过此剧,很是震惊。

我这一辈子真是没少上当受骗,害得自己这些年没少痛心疾首。现在,又是一个要弄明白的事:此剧是涂改了历史,还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呢?这个问题趋使着我停不下来的思索。上网一通查询,得知此剧作者是在读了不少历史书籍之后而作,书单中有一本就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于是,决定抛弃对李老先生的前嫌,也不以《走向共和》为据,做点研究,读此书为第一步。一来是我文言文的底子有限,二来大概就是我的历史知识的底子不厚了,读这本一百五十三页的小书,竟费去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今天,总算读完了。

书中简明地述说了李鸿章自咸丰八年,三十五岁投于曾国藩开始他的兵家生涯,到光绪二十七年,七十八岁,薨于北京贤良司的经历。虽然名为“传”,其实读起来更像“论”。书中对李鸿章的所述所论,即不是如我过去所闻的罪恶滔天的卖国贼,也不是《走向共和》中那个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的爱国忠臣。而是居于其间,但据理而言,据史而论,自觉其言更可信。我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本是学术上的事情,各家有各自的论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的是还历史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因此,无论是卖国贼论,还是爱国人说,还是梁启超先生的观点,都可以在学术上有一席之地。

读了此书,对李鸿章其人有了一个比以前深刻多的了解。然而,让我想得很多的是先人梁启超对待历史的态度。他在此书的“序”中说:“合肥(指李鸿章)之负谤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故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公平之心”评说“政治上的公敌”,是如此的大家之气。这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一种尊重历史的胸怀。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近日看的一出话剧《 THEGENERAL FROM AMERICA (来自美国的将军)》。它讲的是美国早期历史上曾经是个英雄的将军, BENEDICT ARNOLD 。他的左腿因为负伤而废掉了。以后,投降与英国军队,成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背叛者。美国人甚至用他的名字比喻背叛者。这个话剧展示给观众的首先是一个血肉感情个性的人类,并且告诉了人们他之所以叛变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原因。当观众走出剧院的时候,尽管各有评说,却谁也没有忘记他是个叛变者。这个话剧的作者虽然在美国话剧界名不见经传,却和我们的先人梁先生有着共同的尊史之优点。历史上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个大活人,不是神,也不是鬼,评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离不开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离不开他们个人的经历和个性。

对历史的研究,要的是一个实事求是,求得是一个不以历史为政治所胁,所改,所用。即不该把历史人物一棒子打死,也不应该把历史人物捧做神仙一般。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运动,尤其中,把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历史史实作为攻击当代政治人物的工具,把个大中华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搞得面目全非,搞得我们这些中华子孙对自己的历史无所适从。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

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书写我们大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刚直不阿,以热血力写一个历史的真实。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即使我们当代人糊涂,先人的著作仍然可以被后人所读所传。我辈应忧的是,中华这近几十年间的历史,为政治目的被人所改所涂,因心有余悸被人所隐所藏,人为的色彩把个历史染的迷迷彰彰。而且当事人知情人在世的愈来愈少。何以还我一个历史的真实乎?!何以留一个真实的历史给我们的后代乎?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篇4]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篇5]

李鸿章在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所谓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议和为李鸿章罪。李鸿章早年师从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中,始崭露其军事天赋,及至平捻军,已经接替了曾国藩的地位,实为汉臣第一代表。而后致力于洋务,尽力数十载,建立了近代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而甲午一战,其苦心经营海路诸军毁于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务的失败,从此而来的是中国地位的彻底沦落。之后李鸿章以年过七旬之身体,奔走于各列强之间,尽力维持,而为世人所诟病最多的,也是在这最后的七年。

梁启超从李鸿章未达以前即其时的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要等几个主要阶段和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解读。每一事提及成败,必以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实境,分析他的行为决策,而不以简单成败论,力求客观公正,不无理智与智慧。及至甲午战败,是为李鸿章个人名誉之转折点: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身无完肤,人皆欲杀。而梁启超颇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苍者天,此前所以宠此人着何以如是其忧,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笔至此,不禁费书而叹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启超写李鸿章,可谓实至名归。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吸取李鸿章的教训,从变法入手,寻求救国之路。梁启超写李鸿章,也是写出了自己变法的勇气与决心。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本人也是毁誉极多,支持过变法,也与孙中山有接触,支持过袁世凯,又鼓励学生蔡锷反对袁世凯,又一手促成五四运动。诟病者认为梁启超善变立场不坚定,投机。而我认为梁启超变得背后,只是在不断寻求救国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真切而认真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让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

《李鸿章传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

2:汉字的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