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00字

我想有很多人都能在蛤蟆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擅长交际,交友广泛,兴趣多样,是人群中的欢乐制造者。人们都因为他的表演而开怀大笑,却唯独不能逗笑自己。

像极了一个小丑。

“喜剧演员有很多是有心理问题的”这是之前看到过的一个社会讨论问题。蛤蟆先生的行为总能让人想起这个讨论。在他的成长环境里,有一对严厉又缺乏温情的父母。在“挑剔型人格”的控制下,他学会了讨好,学会了顺从,形成了“适应型儿童”人格,并持续影响他到成年阶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jpg

为了让父母满意,摸索出能讨人欢心的办法。为了能得到夸赞,学会了用虚伪手段造假。为了逃避严厉指责,学会了处处顺从而忽略自己真实心意。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在强弱间不断变化的,年幼时是幼子对父母供养的依赖,年长时是父母对孩子关怀的依赖。有强即有弱,两方关系的不平等就会扭曲彼此间的感情。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独立的“成人状态”。不依赖,不惧怕,不指责,不欺凌。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内核,它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情绪的化解池。

昨天听到林宥嘉的一句歌词“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见过海洋”,之前听过很多次,只觉得好听,昨天听到却忽然理解了这句词的意思。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就永远看不到希望。

蛤蟆先生说“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自己动身去寻找快乐,才能获得快乐。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作者:李米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99%的销售指标都用错了》读后感200字

2:《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