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3000字

学校里的孩子不太喜欢阅读,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外,他们似乎对于书和思考没有多大的兴趣。阅读不必是读书,但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增加生命的厚度,拓宽人生的视野,却非常重要。于是,我们决定做一次阅读节,推动阅读的发生和成长,促成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其中有一个活动,就是四位一起老师举办一个沙龙,共谈一本书。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学生。理科的老师们选择了最热门的话题——疫情和病毒,文科的我们决定谈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借着谈这本书,谈谈每位老师上学的故事,引发孩子们对学习和教育的思考。

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应该是在六七年前读过一遍,我觉得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个人回忆录里最精彩的三部。何先生在这部书里,谈论的不仅仅是自己上学的经历,还有1921年到1949年的历史以及诸多的历史人物。这28年,正好是历史转变的关键,是我党建立和奋斗的28年。在书里,可以了解到何兆武先生个体的历史记忆和印象,比如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袁世凯称帝的历史形势,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党统治的区别等;也可以了解到28年间教育的片段和角落。小的说是回忆录,大的说是口述史料,甚至说是一部自己的历史著作。读起来简单,有趣,又能够与自己的求学生涯作对比,所以高中生读,再也好不过了。但在这些之外,这本书还能给予人很多生命的启示和思考。何先生今年高龄百岁,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差不多85岁,在烽火连天,运动遍地的岁月里,亲人去世、好友离散,生命经历了霜寒与冷冬,淬炼了何先生通达、幽默、谦和从容的性格。对生命的透视,是这位老人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上学记》.jpg

在沙龙上,地理老师跟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刚上北大的故事。当他站在西门,背靠着广阔而陌生的校园,透过路灯打过的斑斑光芒,挥手目送父母离开的刹那,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第一次离家,几乎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在食堂打了很多菜,一下子就把饭卡花完了。洗了衣服,却不知道晾晒,最后放在床底长了毛毛。同学们在三角地热闹地选择自己的社团,他却将头蒙在被子里跟父母打电话。高考的目标太具体了,足以支撑大学前的生活,但高考结束,进入北大,支撑生命的顶梁柱却一下子没了,就像奄奄一息的人被抽走了最后的气息,就像累瘫的人轰然倒在了床上。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和困惑,他的幸福感消失了。

地理老师的话让我突然想起了《上学记》里的一段话:“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P100)人是为了幸福而生的,不是为了不幸而生。幸福可以体现为很多具体的情绪,快乐、满足、骄傲、喜悦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幸福。不幸也有很多种表现,欲求不得、悲伤、痛苦、失落、沮丧等等。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引起的主观感受就像冬天和夏天一样。因此,幸福其实不是物质的享受和智能的感觉,而是心的感受。但正如地理老师和何先生所说,无论是模糊还是朦胧,有一个目标,即使是不那么明确,人总会感觉到幸福,就像手中总握着一根稻草一样。(参考P224—225)所以,只要是有希望,有奔头,就容易产生一种幸福感,难怪希贵校长说一个校长的职责就是传播希望。

幸福不一定是很复杂的,有时候是特别简单的。记得小的时候过年,爷爷总会写一些短的竖札,上面有“天官赐福”四个字,然后贴在上房的台柱子上。每到早上和日落,我们就要在这个竖札前下跪,磕头,烧香。俗称“烧马”。福气并不来自天官,而且并不存在真正的神灵,但小时候的思想世界里,认为这是真的。天官在高高的云层里,关注着每一个下民的行为,善良的赐予福报,作恶的施与惩罚。神灵的正义将会给每一个守护心灵的人安全。每每想到这,就会感觉到幸福,在临近寒假的节点上期盼着爷爷的作品。后来长大了,信仰被告诉是迷信,爷爷也走了,这种简单的幸福就没了。

幸福是何先生花费一生一直在思考的生命话题。他与好友王浩,这个被他称为是对自己思想影响最大的人(P221),在西南联大共同读大学的时候探讨了这个话题。或许是因为自己第一次说服了王浩,或许是这个话题对于何先生一辈人来说太过沉重,他的一生一直都在关注这个话题。在耄耋之年回忆过去,想到冯友兰和刘崇鋐先生将书捐献给清华的时候,他不自禁的谈起了幸福(见上引P100页文),并且对幸福有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对于王浩的婚姻,他认为是不幸的,对于王浩的一生,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也是不幸。幸福,是每个人的感受,不幸,也是每个人的感受。2020年,疫情肆虐,国际形势开始动荡,整个社会的前景似乎都蒙上了一层迷雾,个人的幸福感明显就下降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社会转型趋缓,船虽然未能度过三峡,但水流的速度明显放慢。在放慢的社会里,好景气会慢慢消失,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和固化,流动减少,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的机会和成本就会越高。因而人们的幸福感也会降低。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北京房价的压力,对于家长来说,这就是子女未来不确定的焦虑,而这都是在降低幸福的体验。好在,我们对于长时段总是抱有信心和希望,因而,我们依然是幸福的。

幸福的体验,总应该有一种广阔的生命视野。当我们生活在一口井里,所能看到的就是井口的天,于是我们以为天就这么大。当我们的生活很狭窄的时候,我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但其实还有生活外的生活,幸福外的幸福。中国人说知足常乐,知足确实会让人容易体验到一种幸福,但幸福其实也有高质量和低质量。有一次参加历史学科的会议,林慈淑教授跟我们讨论历史学科课堂上用的文字信息应该叫“史料”还是叫“材料”。她自己倾向于叫“材料”,因为历史学科在初高中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思考提供无限的材料,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历史是一个无尽的材料库,书籍应该也是。在信息化之前,正是书将人类生存的经验有口耳相传变为了有介质的传递,从而增加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广度,作文www.yuananren.com让我们在有限的蝼蚁般的人生里想象和体验不同的人生,从而建立自己生命的灯塔和希望,为幸福立下标杆。万千世界中,虽然我们都在不断地努力,增加确定性,但外部的世界我们却永远也无法完全把握和控制,所以营建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看起来是孔乙己,却恰恰是智者的回望。

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说:“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有幸生而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浩瀚的生命之海,正是我们教师希望给学生的。我们不希望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狭窄的精神世界中,学生应该掌握一种能力,就是体验生活幸福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给予学生体会幸福的能力,就是教育的目的。

《《上学记》读后感3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适配》读后感2000字

2:《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