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总结:首先,这本书是在讲述思维的法则,从认知心理学、数学逻辑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一方面,在认知心理学上,对人本身大脑存在的情况进行的描绘。比如,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现在人脑上便是具有思维定势,形成认知图式,通俗地说就是习惯了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弊端便是当遇到新的观点和问题时,容易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不仅如此,人们对自己看问题的解读,会给予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听起来是那么得合理,这就是所谓的自利归因,大脑本身具有的欺骗性。另一方面,从大脑的逻辑来看,人的思维是可以通过类似于数学演绎、归纳、推理的方式进行练习的。具体的方式是,看到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本身是什么,我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知识领域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由谁来解决。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思考问题的体系,当然前提是需要我们具备知识体系。
其次,在对自己的大脑有了明确的认知之后,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方式对他进行训练呢?一方面,写作、沟通、交流等都是不错的方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自己的能力,去整合我们知识库当中的任何东西,可能一开始不会完完整整地对一个主题做出完整的思考,但是在慢慢地练习的过程中,会将零散的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分门别类地将知识和思考放在货架上,那么之后的使用便不会需要我们作出有意识的努力,可以在节省我们有限的工作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除了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增加知识储备,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学习。学习是什么,如何学习,其实也可以将思考的方式灵活运用起来。要知道自己学习是什么,需要学到什么程度,是为了获得或者解决什么问题而学习的。
最后,努力和方法就如同人与空气,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不论哪一个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为什么呢?因为你需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