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纪的意大利地区,处于早期阶段的人文主义者把寻找古典时代的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从彼特拉克、萨卢塔蒂到尼科利、布鲁尼和波焦,从了解古典文化并创新到逐渐保守,完全赞赏古典文化。
本文的主角就是以猎书出名的波焦,在教皇手下任使徒秘书的他,有着完美的拉丁文书法,在那个世纪里面,也算是掌握了一门重要的技能。在一次宗教大会上推翻了若望二十三世教皇之后,暂时失业的波焦集中精力去修道院图书馆找寻古典文化遗迹。在德国一个修道院里,他使得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物性论》重现和传播。
作为伊比鸠鲁的继承人,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古典时代的唯物主义的一篇长诗,所蕴含的原子论、追求享乐主义,没有来世、灵魂随人体一起消失等思想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眼里面的异端思想。
波焦选择抄录这本书,是欣赏这伟大诗篇的修辞手法,却与字里行间的思想保持距离。但是这一思想一旦重见天日,就不可能在沉寂下去,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16世纪还受到压制,阅读的人较少,到了17世纪,从英国、西班牙到新大陆,卢克莱修的思想启迪了许多的思想家们,例如托马斯.莫尔、布鲁诺、蒙田、伽利略、杰斐逊等等。
这本书出现的恰逢其时,在文艺复兴时期,给与思想上逐渐不受教会束缚的人们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正如此书的副标“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伊比鸠鲁主义和卢克莱修的思想是一扇窗,将古典时代的伟大思想重新带回人类世界,思想上的传承解放了被中世纪教会压抑的人们。人们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日心说到物种起源,现代社会逐渐建立。人权宣言里面的“追求幸福”对基督教追求痛苦做出了巨大的反击。
阅读欧洲的历史,宗教问题出现在每一本书里面,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单对本书中阐释的文化思想方面,古典时代的人们,宗教多元化,各种思想能够传递发展。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将基督教作为国教开始,一教独大,异教思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从罗马共和国开始出现的公共图书馆也在宗教信仰的面消失,幸好还有修道院图书馆能够保存一点点前人的思想著作,在教会统治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将这些散落各地的珍宝整理出来。
古代的图书馆事业,伊比鸠鲁主义带来新的启发,在遥远的过去,这些先贤的思想在现在看来是很容易理解与认同的。感谢哪些猎书人,将杰作带回人们的视野。珍惜现在,享受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