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谈到一个概念,叫应用“枕头法”来如何建立同理心,站在五种立场想问题。那么什么是枕头法,以及我们在生活中是怎么运用这个方法来沟通分歧呢?

枕头法是由一群日本小学生发展出来的,因为问题就如同一个枕头一样有四个边一个中心,所以就形象以此为名。这个长方形代表的是一种思考模型,4条边和1个中心各自代表1个立场,这5种不同立场几乎穷尽了沟通的几种可能。

很多人看到这个理论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一件事怎么可能既对也错,既重要也不重要呢?其实“枕头法”的秘诀在于引导人们从五个方向去看待问题,当你将五个角度都试一遍之后就会有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会让你增加对别人立场的理解(增强同理心),可能会让你对事件的全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增强认知复杂度),同时也可能会改善你们之间沟通的气氛。

此前腾讯曾发布一份《微信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通过对千余子女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2%的人要么没有加过父母为微信好友,要么曾有过将父母屏蔽朋友圈的举动。所以到底微信该不该加父母,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相信大家都在现实中遇到过这个问题,于是以这个问题为案例,我们运用枕头法来分析:

《沟通的艺术》.jpg

立场一:我对你错

父母看我的朋友圈是侵犯了我的隐私,和小时候偷看我的日记有什么区别?当年让我不得不放弃写日记的习惯,难道现在也要因为这个让我放弃互联网吗?

立场二:你对我错

父母有权利关心我,我很多时候也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需要父母及时提醒,而朋友圈正好为父母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观察我生活的渠道。

立场三:我们都对,也都错

父母一定会因为我的朋友圈的某些内容而抓狂,我也是如此,但是他们有理由去了解我的生活;而且,我对于父母关注我朋友圈的行为,反应有些过度,当然,他们不尊重我的隐私也是不对的。

立场四:这件事情不重要

我不认为父母关注我的朋友圈会改变我和父母的关系,我们本来就能够很好地沟通,在这件事上纠结没有必要。

立场五:以上立场都正确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让我冷静了下来,也让我和父母坐下来好好沟通变得容易了。我最终决定暂时添加父母为好友,在这段考察期内,如果我认为他们浏览我的页面会造成问题,他们就同意我屏蔽他们的朋友圈。

沟通彼此的想法和原因无外乎几种: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这样想的好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么想?我这样想的好处是什么?我们俩想法共同的好处是什么?亦或是我俩想法的坏处又是什么?或者这个事根本就不是个事,作文www.yuananren.com没必要搞得别别扭扭,亦或是我们俩都有道理,但找到能让我们都满意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多方位找一下背后的原因,增加了同理心自然就促进了沟通。

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沟通的艺术》对同理心的定义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知乎心理学大V李松蔚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冬天早上太冷了,你的室友不愿意起床,然后就和你抱怨了一句:“我想睡懒觉,不想上班。”这时候你会怎么说呢?

李松蔚老师说了七种。

第一个是:“不想上班就别上了,辞职呗!”

第二个挺理性:“不上班,你怎么挣钱养活自己?”

第三个是:“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第四个是:“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第五个听起来挺有智慧的:“我也这么想过,但后来我想了想,觉得睡懒觉其实挺好的……”然后讲了一堆道理。

第六个是:“你睡得太晚了,下次早点睡。”

第七个是:“每天早起确实挺辛苦的。”

第七个是李松蔚的标准答案。我们会发现从第一个回答到第六个回答,都是从不同角度提供信息的,只有第七个答案是没什么信息含量,就是一句废话,但就是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让我们眼泪汪汪,仿佛找到了同道中人。这种回应方式就是共情,心理学上也叫同理心。

真正有同理心的人,当你在分享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他会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是很高兴你愿意告诉我。”其实这种共情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我们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多一些对感受的体验,少一些头脑的逻辑分析,那么彼此的沟通也就达到沟通的最高境界-舒服。作者:邱晓东

1:《三体2》读后感600字

2:《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