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600字

与《曾国藩传》相比,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曾国藩,也更立体更客观。曾国藩出生在一个交通闭塞之地。即使是今日,辗转到他的家乡也要转5次车?。他刚开始到京上任,所表现的与大部分考取功名的人无异。随着周围朋友的影响,他逐渐开始反思自己。也在约30岁之时,立志学做一个圣人。但圣人之路谈何容易,在他的身上依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比如傲慢、脾气不好。这些缺点恰恰能体现他是平凡之人,是人之本性。他的“拙”,让有的人觉得谦卑,但也有人觉得“呆,不够灵活”。也是这种“拙”、反思,让他一路官至总督。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jpg

曾国藩是一个身上充满矛盾的个体,在他的身上并不见“清”官的落魄。晚清时,不论是官员还是士兵,都是实行“薄薪制”,所要的轿子、官服等都要官员自己解决。就这样看来,现在的公务员还算是好的了,至少还能报销。曾国藩如果单单靠薪资,估计都活不下去了。因此在当时被默认合法的范围之内,他也会去收礼。

在他建立湘军的初期和后期,他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根本是他思想的转变(为其父奔丧的那一年,“威胁“不成被闲置在家),那时的他接受了大量了儒家思想,这也是影响他之后为人处事的重要的理念。之后,他对弟弟曾国荃的约束减少,也默认下属对所攻之城的抢夺。但不论是怎样的曾国藩,他的心中有自己的一把戒尺,在大义面前,有些原则是可以妥协的。在顺应环境和时代的同时,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

曾国藩所读之书之多,而且很杂。但他也说:“虽同见同闻同局中人,而人人言殊,不足凭信。”因此,洋务运动、出国学习……都是曾国藩第一个提出了。在当时晚清自视甚高的情况之下,曾国藩何其有远见。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6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家常养生粥》读后感800字

2:《地籍五千年》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