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落到国家》读后感2000字

演化生物学中的基因(或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或多层次选择)之间的争论已经越来越不可开交,因此我一直在找寻一种能够弥合和解决双方分歧的选项,而阅读了马克·莫菲特的《从部落到国家》一书后,获得了不少启示。

一、个体如何并不重要。个体和群体选择争论的焦点,群体一方认为个体选择理论无法解释生物界大量出现的利他主义。个体一方给出的答案是亲缘选择理论和互惠利他理论,然而群体选择则认为大多时候的利他行为并非基于任何血缘关系,也并不求回报。然而,群体选择理论无法解释自私的个体(基因)会瓦解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就是说“搭便车者”会将合作者驱除出去。

虽然莫菲特自己并不打算介入这场争论,但他在书中提供的大量例子则试图说明,选择群体生活的动物,实际上个体是否自私或利他并不重要,因为群体为个体带来了好处才让个体选择生物在群体之中。

一只狼或鬣狗选择和群体生活在一起,它们很多时候彼此之间会争斗,但落单时候也会感到不安。莫菲特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为其中的群体、个体成员或二者同时提供竞争优势,那它就不可能进化。”因此说,个体(基因)是否自私或利他(合作)对于群居生活的动物来说并不重要。

《从部落到国家》.jpg

二、大脑空间不足。个体选择理论的缺陷在于,无论是亲属选择还是互惠利他,都建立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上,也就是说我们得能够识别和每个人的亲属关系。然而,动物大部分除了直系亲属之外,根部无从外观上分别彼此的血亲度,而要记住谁曾经给我挠了痒,谁曾经没有给我梳过毛,需要非常大的记忆负担。

由此,就引发了作者需要讨论的由邓巴等人提出的社会大脑假说。根据邓巴的研究,只有人类的大脑新皮层增加,才能够让我们人类群体规模达到了150人,其他动物由于大脑容量的限制因此只能低于这个数字。大体上这个规模是对的,但邓巴的假设前提是,我们在群体中需要建立一对一的关系。然而,实际上人类最终能够建立帝国,并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远远不是大脑新皮层大小可以解释的。

三、匿名与身份认同。像人类以及蚂蚁等群体,是生活在陌生人(蚁)之中的,我们通常只认识直系亲属(及近亲)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大部分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都是陌生人。像我们的近亲黑猩猩,要是看到陌生的黑猩猩,铁定要将其赶走或打死,为什么人类和蚂蚁等群体没有这么做呢?

我们能够生活在陌生人中间,是因为又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才是这本书的主题。蚂蚁通过信息素(气味)来识别彼此是否是同族,而人类则发展出来了各种标记,如方言、发型或国旗等等,用于区分彼此和敌我。这虽然造就了刻板印象,但也解放了认知负担。从而为我们发展大规模社会创造了条件。

四、文化演化理论。作者并未过多和深入地涉及这一点。实际上,莫菲特在书中所举的大量生物案例中,能够将群体之间彼此区分开来的因素或者标记,作文www.yuananren.com并非是基因或遗传等天生所带来的,而是文化,这里的文化是彼得里克森和罗伯特·博伊德所定义的广义的“信息”,也就是不同于遗传,而是后天的因素。

不论是蚂蚁的气味还是黑猩猩用吼啸,或是鸟类用歌声、大象用低音等等,都是源自于广义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说群体身份识别系统非常具有可塑性,群体文化可以接受新来者,也可以演变或突变,或是重新定义。

如果将文化演化理论接入到作者提到的身份认同理论之中,就更为广义地扩展其应用和适用范围,但作者选择直接将身份应用于分析人类社会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就像赵鼎新所批评的那样,过于“扁平化”了。

但是,赵鼎新对该书的评价(见《我们该如何研究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社会?》)却并不中肯,以下主要提出几处反驳:

赵认为,人类从黑猩猩的小规模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与黑猩猩群体就更加具有可比性,而不是与蚂蚁,并认为将人类和蚂蚁比较是假同构,侮辱了蚂蚁。莫菲特在开头就已经回应过了这种批评,我这里主要不同意的是赵所谓的“假同构”,眼睛在不同生物中分别被“发明”了出来,按照赵的说法也都是假同构,这种趋同演化让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为了解决同一个功能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功能相同,便是可以理解和比较的基础,否则我们就会认为中西方用不同餐具,所以两者之间就没有可比性。

这又涉及到赵所批评的另外一点,赵批评作者看到相同却没有看到差异,而赵鼎新所著的历史著作,更多是看到差异,而对相同之处视而不见(见我的评论《人类历史需要更多关注共性而非差异》和《中西历史比较的战火又烧到了春秋战国》)。只关注差异最终会像文化人类学者那样,走向了文化相对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本无科学,一切都是西方人的驯化工具。赵本人从生物学中转入历史研究,却反对生物学理论介入人文学科,生物学者偏向于关注共性,特别想要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赵却提倡差异重拾“智人例外论”。

批评一个人不代表就比别人看得远,我对赵的批评如是,赵对莫菲特的批评也如是。

1:《百年孤独》读后感400字

2:《活过,爱过,写过》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