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

王阳明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中国古代强调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据说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立功:他力挽狂澜于既倒,不仅打赢了几次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仗,而且打得非常漂亮,以至千作为一个文官,却因为武功而被朝廷封侯;

立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有2万多名极其忠实的弟子,在其后的500年,他的影响也一直在延续,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日本,甚至影响世界。

立言:他是中国哲学史上顶级的哲学家。

《王阳明传》.jpg

但即便是跟着王阳明学习,你同样也会觉得不耐烦。因为他经常关心的、反复在讲的一个问题是:心外无物,或者说感觉是怎么形成的。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王阳明主张没有心外之物,学生问他,一株花树在深山里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啥关系?王阳明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归于沉寂的寂,差不多就是“唯我论”了。

他就彻底地主张道德上的知与行就是一回事,如果做不出善事,不管嘴上说知道多少善行的道理,其实也还是没真正明白;而真正明白道德道理的人,没有不照着做的。

很多人把朱熹、王阳明这些对儒家思想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人称为“新儒家”,但是朱熹、王阳明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在创造一套“新的”儒家学说,而一定会说自己只是在解释“圣人”孔子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一个观点叫“知行合一”。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反常的说法。我们平时会觉得,我们是先知道一件事,作文www.yuananren.com然后才会去行动,是先知后行。而且,很多时候,知和行甚至是相悖的,有的人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不会戒烟。你看,王阳明说的知和行,肯定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知和行。他就是通过考察知和行这两个概念,由此提出了他的理论。

不过,王阳明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说知行合一,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知行的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他还说,没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说,王阳明论证知行合一依赖的恰恰是这两个字的基本用法,他说知行合一就像“恶恶臭”,闻到恶臭是知,感到厌恶是行,但我们是在闻到的同时就感到厌恶了,而是不先闻到,再厌恶。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的“知即行”虽然跟日常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不太一样,但是他的结论依然有本可源,来自知行的本义。

王阳明他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儒家思想传统的发展,也就是你这个“知”如果没有“行为”来配合的话,那个“知”不落地,不切实;那个“行为”如果没有“知”做基础的话,那个“行为”不能坚持、不能长久。

他最打动我的特质是有着超凡的志业,并且认真践行。他的立功、立言、立德辉映史册,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是时代机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品格和行动成就了他。钱穆先生说:“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炼,是其著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

《《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ZOO》读后感600字

2:《旅行中的文学课》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