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重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去年初次读完后,我在我的读书记录清单里备注道,“伟人的事迹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有机会一定重读”。其实现在想来,我并不需要这样给自己备注,这样一本书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未来的人生中,我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邓在1977年复出后,一直到他去世这段时间内,邓是如何带领中国走上改开这条路的。作者傅高义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可以说是美国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了。作者从一个西方社会学家的视角,客观而全面地,向读者深刻而清晰地展示了那个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各个方面,让读者在对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清楚地向读者展示了邓处理问题的思路、风格以及他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果你对邓、对这段历史有兴趣,这本书绝对是不二之选。
今天刚刚读了导言部分,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邓的生平背景,以及1978年的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之前相关的历史。邓公的履历,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相必也不需我来科普;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更不能班门弄斧了。我在这里,只记录些许自己的感触:
第一点,是关于邓赴法留学的。
1920年10月,邓结束了他在重庆的留学预备学校的学习生涯,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在赴法留学的84名四川籍学生中,邓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但邓和他的同行同学在法国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为他们提供经费的基金会就没有了资金,停止了对他们的资助。当时正值一战结束,大量的法国年轻士兵返乡参与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邓和他的同行同学,作为初来乍到的华人,只能到处寻找一些最低下最辛苦的工作养活自己。邓最开始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军械厂,负责用铁钳把烧得通红的大钢锭从鼓风炉中拖出来。
读到这里,我便忍不住停下来思索——十六岁的伟人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因此也更能带给我们触动。我想,16岁的邓,也不过是一个在偏远内陆读了十几年书的初中生,没有经过生死、没有历过磨难,没有见过战场的鲜血淋漓,也没有看过政场的无情硝烟,甚至对生活的繁重压力也是一知半解。
此时的邓,应当是满心想着出国学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回去拯救国家。与那个年龄心怀各种各样伟大梦想的我们何其相似?但现实告诉他,他们不仅没有学上,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孤身置于海外,人生地不熟,与当地人存在沟通障碍,而就是当地人也很难找到工作,何况他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
之前的梦想,似乎被现实轻蔑而轻易地碾为齑粉。然而,16岁的邓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不久之后,他就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组织与信仰。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放弃,他才在以后的无数磨砺中,逐渐成长为我们熟悉的那个果敢刚毅的伟人。
我不由想起自己当年的那些梦想,那些热血,自己曾经年少轻狂地蔑视那些向现实低头的人,相信自己永远不可能与他们为伍。我真的没看清楚,作文www.yuananren.com岁月是怎样在我不错眼珠地盯着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从我的心底拿走了那些梦想,换上了理所当然的现实。事到如今,我竟与那些我曾经发誓不与之为伍的人一道,在尴尬中自嘲“人不中二枉少年”,在让人昏昏欲睡的现实中继续碌碌无为。
第二点,在讲到邓1977年复出时,已经为改变中国做了足够的准备。书中提到,邓“有着本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党献身的精神,他的同事也都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
也许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与信念,终其一生,直到耄耋之年,仍然有一种熠熠生辉,可以照亮一切的精神。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主张,赞同他的信念,他心中信仰的力量,是你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的。
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就因为看清现实的强大,抑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放弃了信仰,放弃了信念与理想,选择了碌碌无为的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邓毕竟并非常人,而是不世出的人杰,你我都是普通人,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我相信,即使我们无法像他一样纵其一生,信仰都熠熠生辉,无法像他一样,胸怀改变世界的信念;只要我们哪怕只从他学得一两分,在面对现实的磨砺与刁难时,能够不忘记自己心中的小小梦想,我们的一生也会丰富精彩很多。
第三点,书中讲到,“从事地下工作时他学会了不留下任何字迹,只把事情记在脑子里”。也许你从中看到了天资聪颖,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努力与付出,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与意志力。我相信,无论是多么天纵英才的人,把所有工作中的信息、细节都装在脑子里,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邓能够做到这一点,足见其惊人的意志力。
优秀的人之所以一直优秀,总是有原因的。我想,如果,我能够这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并拿出足够的意志力去落实高标准,自然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邓能够在耄耋之年带领一个陷入混乱的中国重新走向辉煌,很完美地完成作者所说的“苛刻的、史无前例”的历史任务,其中所需要的准备、意志、信念与智慧、远见与卓识,都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我在这里不过管中窥豹,略微记录一点浅陋的感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