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买来已经很久了,好像是八年前那个赋闲期和月亮与六便士一起买来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书柜里搁置。
刀锋讲述一个美国青年拉里在一战退役后的心灵探索之旅。主人公拉里父母早逝,被父亲的医生好友抚养长大,外表阳光单纯富有魅力,文中关于他的外貌描写和他的笑容总让我想起《钢锯岭之战》的男主角。从一战退役,拉里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不上大学,拒绝了好友推荐的工作,因为只想“晃膀子”和女友解除婚约。
这一切源于在第一次世界中,拉里作为飞行员参战,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个人勇敢、充满生命力,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目睹充满活力的好友在就自己的眼前突然变成一具残缺的尸体。这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惑:人生是为了什么?世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探索生命的意义,成为拉里的核心命题。
随后拉里游历欧洲,广泛阅读,自我充实,又曾到煤矿、农场做工,后来还曾在修道院读书求索,阅读各类宗教哲学书籍,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寻找到答案。后来远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师的静修院受到印度教的启发,终于于山林间独处时顿悟了生命的意义。后来拉里回到美国,将全部财产送与他人,在工厂做工,做出租司机,阅读,写作,过着简单却又精神丰富的生活。
读完后,非常不理解拉里最后的选择。如果一个人希望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能让这个世界少一点恶,多一点美好,不是应该使自己更加强大,从而更多的去帮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多贡献吗?而使自己更加强大,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达到精神丰富,也需要融入社会,虽然最终会得到财富、声誉和社会地位,但这些名利可以不是目的。拉里在顿悟后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这也许也是毛姆的认知。然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只停留在修身的阶段,是不值得被推崇的。高晓松也曾讲,在他这个年龄,还不到独善其身的时候,因此他做公益,做图书馆。拉里热心救助他人,曾经帮助过索菲和苏珊,然而他后来作为一个普通工人,身无余财,虽然博览群书,又怎能救赎他人呢。
我是那种希望在书中寻求到某种开启内心世界的智慧的读者。书中对于山林间顿悟的描写,反复看了几遍,仍然不明所以,或许与以前同事老李给我描述的参禅开悟的感受类似吧。仿佛莲花环绕,清风拂面,轻乐绕梁不绝。毛姆对拉里顿悟的描述也是不明所以,问拉里,你经过长时期的探索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恶的存在了吗,拉里的回答让人有虎头蛇尾之感:美和丑,善和恶是对立存在的,世界上我们所珍视的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或许毛姆老爷子也没有搞明白这个终极问题吧。
既然这样难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毛姆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达什么。
一战以后,欧洲的地位被迅速发展的美国所替代,后来又发生了1929年的大萧条,在毛姆晚年的心灵告白中,可以看到毛姆觉得战争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种对欺骗的提示:它打碎了“人们曾经以为是真实的一切”。这样的背景下,欧洲陷入精神空虚和文化没落。这也是小说中毛姆安排拉里在西方求索无果,最后通过东方的哲学顿悟获得心灵的平静的原因所在。
根据网上资料,毛姆喜欢冒险,喜欢游历,也对各种土著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和热情。46岁那年,毛姆来中国旅行,写了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1938年,64岁的毛姆为了解印度教的内涵,特地远赴印度搜集资料,在等待拜见圣哲拉马纳·马哈希时,毛姆突感身体不适,当场昏倒。作文www.yuananren.com圣哲知道后,前往探望,什么都没说和毛姆对视半小时。最后才说:“沉默也是一种对话。”毛姆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也成为创作《刀锋》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库。书名“刀锋”就出自印度教圣典《迦托·奥义书》,“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我理解,拉里的塑造并不贴近现实,拉里只能作为理想膜拜。正如网友评论:与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不同,拉里的存在不是为了塑造人物的真实性,他更像一个载体,带领读者寻找的是一种超越实际生活的精神世界走向的可能性。相比拉里,艾略特和伊莎贝尔更为真实。伊莎贝尔选择世俗生活,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这一问题时的选择。理解伊莎贝尔,就是理解生活,理解人间。虽然放在今天,拉里的读书游历寻求人生意义,或许为大多数苦于朝九晚五,被物质和欲望束缚不得解脱的我们所向往,但在放下书本,神往一番后,还是厘得清梦想和现实,在梦想和现实之间也会一次次的选择现实而把梦想埋在心里。拉里和伊莎贝尔,分别代表了月亮和六便士。
对于我以及大多数小有积蓄的中年人,物质丰富不但不影响追求精神丰富,相反,物质丰富为追求精神丰富提供了条件。《刀锋》加强了我在物质条件足够有保障的情况下可以抛下工作,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梦想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