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从书的质量也可以看出目前我们与老美的差距,所以不管贸易战怎么打,我们还是要苦练内功。书中除了对股票金融市场的分析之外,最引我注意的是思维!
一环扣一环的推理,举例反证,扎实的调查,本书的题目是《非理性繁荣》,具体到我们的买卖股票是“理性”的吗?买卖有逻辑支撑的标准吗?我想大部分人是没有的。理性也分两个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有很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这又映射到知行是否合一的问题。
我参与过很多股票讨论,也许是我的层次不够高,接触的线上,线下的人中,连所买上市公司的系列财报认真看过的都很少,愿意去研究公司基本面的很少,更多的是“感觉要涨了”,“涨太高了”,”这个股票,我有可靠消息”,等等,所以哪有理性可言,然而最后真正赚钱都是肯沉下心理性分析的。所以这个市场也公平,愿意付出的,都有回报,要有超额利润,就要有更多的付出。
无法计算研究股票的成本,再加上时间成本,大部分也许都做的亏本生意,然而还是有人源源不断的进来,这是理性吗?想想2015年的杠杆牛,当疯狂的时候,谁能拦得住呢?
我想,投机,应该满足了人性的某种需求。人是非线性的,当然线性不等于理性,但是非线性导致了无限可能性,非线性也可以掩盖我们的不理性,使我们在各样借口中重复错误。
书中预言了次贷危机,印证了清醒理性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关于泡沫,我记得索罗斯说过:“世界经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基于各种假象各种谎言的连续剧,如果你要想获得财富的话呢,你就要跳进去,然后看清楚这个形势,看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然后在这个假象被一众打在其他人看清楚之前退出市场”,每个参与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清醒,别人是xx,因此,泡沫会一直有。没什么用,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P.S.早前,看台湾的政论节目,里面的嘉宾都有对民主的迷之自信,并认为这种体制很好,我们大陆各种黑暗,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有这么夸张吗?也许是经历了一些事,今天看到本书的行文,特别在书末“处理投机风险的策略有点像应付不稳定政治的策略”这段,有种让我理解这种差异的感觉。甚至有了种,和统没什么希望了,的感觉。我们订立理性的规则,就是为了限制我们的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