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里》读后感1500字

从一本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有赶工之嫌,书中多番出现的括号内的补述像极了我写日记,把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一股脑都放进去——阅读体验极差。

但是从内容来说,作者从阶级的角度,回忆和分析了自己的经历,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作者同性恋的身份或许让他在和家乡相处时,产生了远超他人的较为激进的碰撞。撇开同性恋与“暴力行径”(激进的政治观点和相伴随的与主流不符的行径),作者与故里的关系,和我与家乡的关系有诸多相似之处,或许与大部分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都极为相似吧?结合书中所述,“我”与故里之间的关系,大概可以总结为这几个阶段:不适应,矛盾,逃离,回避和反省。

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体现在我与家人的日常交流之中,我们只能聊一些柴米油盐,以及我永远记不住的村里的某某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后果,还有向我细说这栋房子在村中表现如何如何。

不,其实我们很少聊,我想和他们聊过去,但是过去太过艰苦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回忆;而现在和未来,除了婚姻,他们也不知道能和我聊什么。

我心系天下——特朗普又搞事了,泰国不安稳了,最新款手机又发布了,《回归故里》写得太好了,阶级固化更加严重了…这些事都未发生在他们的世界里,而我亦不知道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更不知道如何把我的世界拉到他们眼中。

《回归故里》.jpg

他们关心我。你每天坐在电脑前都干啥啊?周六日不上班真的不扣钱吗?假期找个兼职干干嘛——送外卖或者去餐厅。我尝试解释,但他们似乎和我对村子里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一样,很快就忘记。我不会随地吐痰,也不愿意把擦过手的纸随手扔到地上,厌恶喝酒,更是讨厌抽烟——而这些,都是家乡正常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也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我至今不能适应出门打车这一行为,也适应不了吃饭先考虑味道再考虑价格,添置新东西时总觉得痛苦,观看不能带来即时价值的话剧演出时总会产生一股负罪感…

矛盾:

我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作者和父母之间有矛盾,而大部分人和父母之间都存在着难以描述的隔阂,这种隔阂来自于双方接触的世界太过不同,来自于双方内生世界的过于迥异,它表现为交流变少、变浅,以至于双方难以长时间共存于同一个屋檐下,它或许会造成矛盾,或许会产生争执,最终多会产生分离。而在作者那里,则是逃离。

逃离与回避:

说是逃离,更多的是寻找——寻找容身之所,也就是找到接纳自己、理解自己的世界。作者似乎找到了。而我跌跌撞撞至今,仍需努力。作文www.yuananren.com在找到栖身之所后,似乎是很自然的,想要努力抹去过去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买几身时尚的衣服,出入灯火通明的商场,走进昏暗的剧院和电影院。绝口不提父母在何方做何事,也尽量避免回到那个脏乱差的地方。减少和父母之间沟通地频次,缩短逗留在家的年总时长——恍若隔世的感觉从走进故土到踏上城市的土地,一直伴随着我。

反省:

可是,我们确实是在那里长大的,怎么可能摆脱过去的影子呢?对金钱的关注,对“底层人民”不经意的关注,仍喜欢大口吃饭,仍想要咂摸嘴…可是我再也回不去了,对中产生活的向往,对能彰显身份的文学作品、新闻轶事、消费产品的追逐,对新电视、电影、综艺和话剧、演唱会的关注和追踪,这些耗费大量精力却远远得不到“同行人”那般愉悦的行为,正在且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或许,只是或许,这不过是时代的变化(更希望是进步)在我身上的投射,我与我这一代人一同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份变化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停止,它将在我的下一代固着——他们将不再经历与我相似的挣扎。

不论如何,父母们还在他们的时代里,或好或坏。因为接受教育极其有限,他们顺其自然地被困在抖音快手中,而无法通过手机看到更深的世界。他们不知道鲁迅,不认识任素汐,没听说过FaceID,更不懂什么自由和民主。

他们会一直希望我能结婚生子,并将这当作自己人生最后的最重要的责任,他们不懂“享受生活的美”,永远不舍得买新衣服,更不愿扔掉还剩一半的饭菜。这里面有一些责任在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我,应该肩负起向至亲普及这些知识的责任。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有许多我所熟知的东西,他们将永远不知道,永远不了解,他们听不懂《梦幻丽莎发廊》,也不知道《1984》讲的是什么。

他们就这样生活着,而我则将那样生活着。

《《回归故里》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寻羊冒险记》读后感1000字

2:《阴兽》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