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个彝族读者,很高兴在开篇就看到作者“翻案”的态度,这也是心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整个地区来看,凉山地区是处于封建社会,如果非要抛开城市化,例如西昌会理等地区,单彝区也是更类似与封建制,而仅仅因为有奴隶的贩卖与交易就定性成奴隶社会,这有欠考虑,当初欧洲中世纪与北美大肆黑奴贩卖也不是奴隶社会,奴隶也只是作为一种类似于商品而在市场中流通和存在(虽然这样说有违伦理道德)。

《我的凉山兄弟》.jpg

所以千禧年前后到处的“一步跨千年”的标语是“污名化”的真正移植,并在我们这一代心里行成“共识”。为什么污名化?首先,我理解的是地方解放初期对“异己”的东西的不认同,更不可能花时间去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特点并对症下药。其次,标签是个好东西,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搞得很好,你就首先得把这件事情贬低的一文不值大大低于这件事情本身所处的地位,最终通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宣传和鼓动,来左右事情本身的真面目,最终“让他们的子女随着我们的音乐翩翩起舞”,最终文化与传统在丧失,旧的社群关系和形式土崩瓦解,人们勤于奔命忘记自己是谁,在高楼林立之间看不见山望不见水。

虽然作者有堆积“理论”的嫌疑,很多个人觉得可以直接去掉也不影响阅读理解,但我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活生生的以个人为主角的案例结合我的生活经历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展开。比如他站在道路旁边无所事事,但嘴里说着“忙得很”的场景,犹如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生动而又形象;很对对话我都是直接用戴着彝腔的四川话读出来的,我就像爱我自己爱我家人爱我的国家一样爱着这个民族,但我就像担心自己的未来一样对我的民族忧心忡忡。

新兴的成人礼的比喻我不太赞同,这无非就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选择造就的群体倾向,而人们所说的话无非就是一种“人云亦云”,作文www.yuananren.com这是我们这个“娱乐至上”的民族一定会说的话,成人礼的性质我理解的是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去城里”更像是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自己做出的主观选择,当然“新兴的成人礼”本身也无可厚非,倒不必吹毛求疵。最后中英项目在地方上的实践失败和“去污名化”的污名化不能赞同更多。

我从乡村走到城市,从西南走到华北,从更好的学校到最好的学校。我一直相信所有的收获都有代价,这一路上我付出了什么代价?个人的汗水无非是自我感动的主观麻痹,是身体机能的老化和思维能力的僵化?还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星星之火在无序散播,他还能不能燎原?

《《我的凉山兄弟》读后感800字》.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复制全文
导出文档

1:《中国神话故事集》读后感1000字

2:《守住一颗宁静的心》读后感1000字